特別企畫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一具屍體、一座城市 我們身處的社會現實 《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來龍去脈

一具被棄置荒郊的屍體,一樁恐同的謀殺案,將之重現╱重述於舞台上,導演米洛.勞想談的,並不止是社會案件而已。《重述:街角的兇殺案》是米洛.勞發表「根特宣言」後的第一齣作品,透過徵選素人演員、實地田野調查,米洛.勞關注的視角更拉大到城市規模,在劇中帶入工業沒落造成嚴重失業問題的無奈現況,尋找犯罪行為背後可能的社會結構。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脫離文件陰影 照亮多層次真實 米洛.勞創作的選材與構作方式

米洛.勞在取材上總是由歷史的觀點出發,並時常涉及明確的政經事件,他與團隊的研調內容與最後作品卻不一定直接相關,目的也不在於呈現事件資訊,而更在於展開象徵或記憶層面輻射出的意涵。無論是透過政治行動、重演,或是個人故事的描述,在舞台上,米洛.勞從回憶、象徵、傳統,與神話的觀點不停回應歷史,於歷史與存在經驗之間協商。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從零開始的處女地 在幽默中見證世界誕生 喬治與德弗《宅想新世界》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所合作的開動計畫,首波帶來了法國及比利時藝術家喬治與德弗的《宅想新世界》Germinal。喬治與德弗既是此次的共同創作者,也是概念發想人、舞台上東試西弄的表演者;他們試圖從「無」開始創造空間中的「有」——利用劇場技術、科技效果、投影畫面等,一步步建立屬於台上四人的溝通方式和空間規則。舞台會自給自足地生出一切,作品也像生命體般,因他們的玩樂和探索,逐步構成。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宅想新世界》創世神 喬治與德弗 面對這個時代,除了幽默還有別的可能嗎?

兩位不按牌理出牌,作品跨越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講座演出、舞蹈呈現的藝術家,以變色龍般的思維面對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說是恰如其分似乎也不為過。本刊特地透過信件訪問兩位藝術怪傑,一談他們的創作思考與想法。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生而為人 我們參與了這場實驗 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沉浸體驗、角色扮演與身分實驗

以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為主創者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在沉浸式展演的浪潮裡以他們對「觀演關係」、「演出空間」等方面的思辨與實驗形成一套「和合式collective」的創作方法脈絡,三年內陸續推出了多齣製作。走進明日和合的劇場,作品發展與發生過程裡的不定性,正折射出我們於社會扮演的角色,並連繫身分的多重性,於不固定或僵化的變換中持續尋求或打破規則。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與觀眾在「當下」對話 重視過程勝於結果 訪明日和合製作所張剛華、洪千涵、黃鼎云

二○一六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的三位同學張剛華、洪千涵與黃鼎云共組了「明日和合製作所」,以「和合式」(collective)為方法、將「不設限」作目標,自詡能「遊走在劇場/行動/展演/計畫等多樣創作間」。 三位同為作者,時而一起推出作品、時而由其中一人與其他創作者攜手,以「明日和合」之名實行計畫。例如,三人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推出的《明日和合 Tomorrow Inn》(包含《獨身澡堂》和《日夜旅館》兩件參與式作品),是「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初試啼聲;而二○一五年,洪千涵與曾士益在「台北藝術自由日」共同創作的《坐坐茶室》,其後於WSD2017劇場藝術節、澳門藝穗節等地的再製,便是交由明日和合製作;曾入圍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曾經未曾》亦同。 創團這三年來,他們走遍了各種演出場域,從廚房到路邊、從劇場到美術館,豐富多樣的作品形式亦造成許多討論,不管是參與式也好、沉浸式也罷,可賦予的定義和分類,永遠趕不上創作者們好奇嘗試的實驗、探求變化的念頭。 三月底,三人將再度聯手,共創新作《半仙》,這回他們潛入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探問神秘經驗,將透過一場「講座」在實驗劇場「假鬼假怪」。趁此機會,本刊先向三位創作者「問事」,請他們一談各自的創作經驗與想法。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當代藝術共享學

Airbnb、Uber、Lyft、Eatwith、Up &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發展最猛烈,也最劇烈改變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獨角獸公司們幾乎有著同樣血脈——以社群、科技平台為基礎,邀人們分享價值,並從中獲得價值——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詞被交替使用、彼此相關,成為一股銳不可檔的新經濟模式。   那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呢?   夥伴時代,沒有人是孤島,但島的架橋工程該如何進行? 當中有什麼樣的秘密與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而藝術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縱向形塑自我,橫向取得連結,分享價值也獲得價值? 國家級場館又是如何打造平台,與地方、國際創造連結,共構健全生態系統?   在本期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嘗試從藝術實踐中的工作空間共享、平台經驗共享、場館資源共享等面相,談藝術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以「共」為名 藝術未來走向何方? 藝術共享的左右光譜 不同出發點的實踐策略

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中,每個「共」要對應的對象,皆是針對日益專業化、市場化與全球流動液態化的藝術生產體系,也就是由城市競爭、國家補助、各式各樣的藝術計畫所形塑的藝文生態結構,以及在其中的創造性個體要如何生存與創作。然而,「共」是為了擁抱市場化還是維持批判性距離,是要培育藝術工作者的適應力,還是要創造替代方案,每一個「共」都會因出發點的不同,進而形成迥異的實踐策略。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看得見的空間 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台灣共享空間現況

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參與式策展與共創 觀眾成為藝術要角 歐陸跨國合作計畫Be SpectACTive!

由歐盟「創意歐洲」資助的“Be SpectACTive!”計畫,聯手歐盟九個國家的多個藝術節、劇院、文化機構、大學與研究中心,以行動研究的方法為基礎,希望讓藝術家、觀眾與地方文化機構,在平等的前提下發展出新的共創模式。其特色為觀眾的參與式策展,與藝術家的駐村並與在地民眾互動共創,透過這樣的模式,以文化邀請民眾參與,期待讓公民意識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