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台灣的表演藝術相關平台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自許「亞洲共製中心」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資金與創意的匯集 成就的不只是藝術 國際共製的兩種模式

目前對「共製」(co-production)這個字的用法,有兩種含意,一是指金錢上的投資,這通常會以一位知名的藝術家為核心來進行,另一種是指兩個不同的藝術團隊,共同創作一個作品。前者類似電影,參與共製的單位可以藉此打響品牌,後者則往往有著文化交流或外交的意涵,背後所涉及的資源更廣,經常有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的參與。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歐洲Modul Dance Festival

由「歐洲舞蹈中心網絡」成員、來自十六個歐盟國家的廿個舞蹈場館參與的Modul Dance Festival,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每個不同場館的優勢與特色,創造了在藝術家、藝術管理、場館合作等三個面向的工作模式,每個場館可以就自己的空間特性、創作資源與觀眾取向,各自支持藝術家創作計畫的不同階段。這個計畫不但對現今歐洲舞蹈場館的連結與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工作默契與方法,也形成了能夠有效幫助藝術家的跨國共製模式。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讓人生在年輪舞台上開展 黃翊工作室+《長路》

由黃翊工作室+核心創作成員黃翊、胡鑑、林柔雯、駱思維共同參與創作的《長路》,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屆千萬製作經費的三館共製作品,演出以旋轉舞台與懸吊裝置呈現,編舞家黃翊表示:「我用這個旋轉舞台呈現一段很長的路,旋轉舞台象徵時間,舞台永遠在旋轉中,或快或慢,人走在上面舞動、行走,速度反應行走的人的心境,變化也在時間碼中進行。」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從實驗開始 讓文化驅動未來 訪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成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實驗」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期待創造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因為這樣的實驗性格,C-LAB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2018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汪兆謙  林勤超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現象1: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國表藝全員到齊 競合互助中驅動劇場未來

十月中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風光開幕,也標誌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的完成。北中南的三個國家級場館背負著推動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任,已有卅一年歷史的國家兩廳院帶頭轉型,尋找台灣表演藝術的標誌、提升品質,透過活動來與社會產生關連,臺中國家歌劇院則藉由各種低門檻活動增加與歌劇院的互動,而衛武營則先以南台灣觀眾為目標,訂出「開幕起一年室內入場觀眾應達廿五萬人次」的高標準,以示經營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