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王安琪 沒有什麼不可能
身為一位在舞台上出現頻率甚高的演員,王安琪過去幾年都在盡力當好「別人的演員」,但,只能這樣嗎?這回,她想試試當一次「自己的演員」,成為兩廳院首次以「場館/演員」模式合作的駐館藝術家,她計畫以表演交換為題邀影像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劇場呈現同一文本,讓雙方編導演專業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讓舞者進場共創,找出劇場與鏡頭表演的轉換模式,進而發掘劇場演員得以和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者交換的、「演戲」之外的資源。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紀柏豪 聲音科技 帶來深層感知
創作涵蓋了流行音樂、影視配樂、電聲作品,展演場域不在音樂殿堂,卻選擇國內外的展覽、藝術節與研討會演出,紀柏豪多樣而豐富的聲音創作,讓他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台灣「七個無法定義的跨領域藝術新星」之一。這次他將在駐館兩廳院期間嘗試多聲道創作,並結合手機進行互動,「創造更即時的、個人的、現場的互動與聆聽體驗。」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一)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的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二)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一)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二)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三)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林怡芳《微塵共感》
旅法卅年的編舞家林怡芳,去年獲邀為兩廳院當年度的駐館藝術家,一年的駐館計畫,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塵共感》。這是她第一次在台灣的創作,觸動創作的起點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國近年來的暴動,這其中對「群」的思考與關心,成為其舞作的主軸,林怡芳與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為關鍵媒材,而觀眾將在飄灑的粉末中,看到她與舞者們對「群」的體悟。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林祐如《台灣製造》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
在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並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進一步於千禧年倡議後,我們清楚意識自己正處於劇烈加速度的輸送帶上,前方是未知的懸崖,我們不知道跳下去是墜落,還是會飛起。 人類在短短幾世紀來,不僅影響了地球四十五億年的結構,「人的尺度」(human scale)也產生了變化,我們迎來宏偉壯觀的科技時代,人類成為超資訊的載體,對於真實空間、事物的感知卻有了失能的傾向。 那麼,當代藝術是如何回應人類時代與地球的呼喊呢? 本期企畫嘗試從人在環境與歷史長流中的尺度與後人類的角度出發,檢視創作者們是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自然」、「科技」,並反思、建立人類、動物、植物、自然、物件、科技之間的新關係。 自然是一切創造的總合,人類僅是其中的一小元素,我們該適時停步謳歌:地球啊,謝謝祢。動物啊,謝謝祢。植物啊,謝謝祢。今後還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