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兩廳院「不(只)在劇場」計畫廣發英雄帖 疫情催化下,找尋未來劇場的樣貌
面對上半年國內外節目被迫取消或改期的衝擊,國家兩廳院因此獲得緩下腳步的喘息機會,整合資源,投入走期長達半年,實驗性高的方向性計畫「不(只)在劇場」。由「跨媒介」、「跨現場」與「跨領域」的指標概念延伸,此計畫分為兩部分進行:一為表演藝術創作者與各式領域專業人士攜手,擴大探索劇場可能的四檔委託創作;另一部分則是期待拓展觀眾光譜,開放大眾主動提案競選的網路徵件活動。企盼透過集思廣益,探尋出未來劇場的面貌。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在這段疫情期間,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所受的打擊,更勝於其他產業,包括國會議員、產業業者都紛紛提出請願書,期盼政府出手,以避免英國表演藝術這個具全球代表性的產業因疫情而衰落。許多劇院、劇團在此中苦撐,甚至用去過半的儲備資源,而劇院產業的代表——倫敦西區也積極尋求重啟,但最快要到八月才能開放。與此同時,業界人士不只為產業的生存忙碌奔波,創作上也不斷嘗試各種「遠距」的可能性,或製作廣播劇,或製作線上演出與線上藝術節,努力不懈,期盼度過難關!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美國 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為協助因疫情停擺的藝文界盡快恢復營運,德國聯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啟」方案,預計投入約十億歐元對藝文領域進行經濟振興。但其政策邏輯是「先確保各類機構,藝術家的工作機會便也就保障了」,而獨立藝術家還是只能適用「第二失業金」制度,而此制度實際上涵蓋的人數僅有總數的20%,所能提供的金額甚至難以滿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為此藝術家相關組織也串連連署、發起抗議,要求聯邦政府修改當前的「文化重啟」方案,重要的是將對獨立個體的藝文工作者的援助納入。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荷蘭 智慧封城至逐步解封 迅速應變讓藝術不止步
從三月中封城到逐步解封,可看到荷蘭企畫團隊和藝術家呈現強大的社會韌性和創造力,透過數位方式傳送藝術,運用現場直播、限時播出、專訪等持續與觀眾互動,也透過募款機制尋求收入來源。目前的規定,六月份場館內僅限卅人,七月份使視情況可提升至一百人,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下,演出可能將朝向現場與線上同時呈現……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日本 現實如荒誕派戲劇 劇場「物理性對峙」的難題
在迴避「密閉、密集、密接」空間的防疫原則下,日本的室內場館首當其衝,表演場地立刻關閉,排演多時或早已進入宣傳、售票階段的演出被迫取消或延期,名導平田織佐以彷彿正在上演一齣「荒誕派戲劇」來形容這場巨變。政府雖有紓困方案,但申請繁瑣條件嚴苛,團隊只好一邊申請,一邊對外募資求援。不能現場演出,劇場創作者也未停下腳步,甚至發展出「ZOOM戲劇」這種線上新表演型態。而災難也刺激著創作者的思考,新的戲劇思潮正在創生……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韓國 新闢數位內容戰場 資源分配爭議延燒
隨著近年來線上直播技術和數位內容產業的快速發展,表演藝術節目的線上化,彷彿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一帖解藥,但臨場感缺乏,製作水準參差不齊,難以吸引觀眾付費買單,為此學界與產業界積極聯手,期望將虛擬實境(VR)技術運用於線上節目製播工作。另一方面,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陸續頒布了群眾募資、線上節目製播、場館租金補貼等多項緊急補助方案,但看似出手大方,卻又分配不均,以致資源分配爭議持續延燒。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北京 解封又再封 演藝寒冬穿越酷暑直入北極
六月初,中國各地陸續解封,表演藝術逐漸重回生活的節奏中,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天橋藝術中心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劇場有條件地開放,讓沉悶許久的人心有了盼頭。只可惜,新發地市場的群聚確診又把北京打回原形,北京演藝界的寒冬怕是穿越酷暑直達北極了。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武漢 線上同步演出成趨勢 醞釀功力等著「報復性演出」
一月廿三日封城、四月八日解封,但武漢的表演藝術產業依然舉步維艱,各演出場館的官方網站,看到的仍是「演出取消」及「退票」告示。公立院團透過直播演出,也預計未來發展線上線下同步的收費觀賞機制。小型空間可以開門,首場不售票演出讓憋久了的樂迷一吐鬱悶,但場地經營者也須步步為營,小心試探。久未演出讓表演功力荒疏,演員也需要找回舞台感,湖北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衷心期盼:「只要政府打開這扇門,我們的報復性演出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