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臺灣國樂團 新任總監出線 傳統中創新局

這個新樂季,隨著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的出線,臺灣國樂團也將迎來新的未來風景。秉持為年輕音樂家搭建展演平台的精神,今年的器樂新秀大賽以「揚琴」為主題,將在八月登場。另外,在展現台灣族群多元風貌上,也將有數場音樂會接續上場。而壓軸的音樂總監專題音樂會也正在規劃中,令樂迷期待能夠從中一探樂團的未來走向。

PAR /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市國樂團 當傳統遇見現代 南方熱情不停歇

隨著疫情趨緩,南台灣的音樂熱情也重新加溫,高雄市交響樂團與高雄市國樂團都推出各類型的音樂會以回應樂迷期待。王海玲、朱宗慶打擊樂團、曾宇謙都將各自與KCO、KSO合作特色演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更將首度與KCO合作,帶來多位作曲家為笙與管風琴創作的作品。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解封!? 容「疫」挑戰 大未來!

病毒襲捲持續/過後,表演藝術圈將迎來什麼風景? 劇院/藝術家將如何應對冠狀時代觀演習慣轉變的機會與挑戰?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將會是什麼模樣?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當前困境、近期挑戰、啟動未來…… 「疫常狀態」下的10個可能

隨著國內連續多日無確認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展開「防疫新生活運動」,台灣似乎也迎來了「後疫情時代」。本刊整理出十個現象觀察,一探面對疫情期間因故取消現場演出、暫緩合作計畫、收入驟減的表演藝術界,在此時要面對的,是怎樣的當下與未來?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

二○二○年這次全世界大瘟疫,規模雖然大,但這不是歷史上呼吸系統疫症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它不會讓表演藝術消失,但它會加速這藝術行業原本就要發生的轉變。將歷史上其他疫情一樣,它是個加速器,讓要舊的加快消失,新的加快來臨。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面對脆弱體質 汲取經驗、打底優化

疫情不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劇烈改變,國際經濟、政治情勢受到的影響,也連帶牽動藝術發展。疫情讓表演藝術脆弱的體質更加突顯,此刻不能被動等待國際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礎、優化體質,才是永續、長久經營的良方。未來該如何調整因應以承擔大環境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如何從此次重創中汲取經驗,更是每個團隊、每位藝術工作者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以戲振興,逆光出航

企業受疫情影響營收,勢必減少捐助,況且疫情究竟何時結束,結束亦不等同解封,未來的情況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即使如此,明年基金會的製作除國內節目外,春季後,中國大陸和歐美的巡迴演出亦將如期進行——我認為政治、疫情都是一時的,我們無法因為討厭的人和體制,就「放棄使用筷子」。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以不變應萬變 絕非後COVID-19時代生存之道

在面對人類未來重大議題時,「娛樂化」的表演藝術只能蒼白無力地退居側台,「娛樂到死」決不是藝術家們的職志,更不該是投入這行業所懷抱的願景,可確定的是,某些團體或區塊的坍塌是避免不了的,表演藝術生態也將面臨改變,也更加地需要改變……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困頓之中,光之所在

在瘟疫過後,「如何將人聚集到劇場」將不再是「未來劇場生態」首要議題。為了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擴散藝術的當務之急是,讓表演不再只有固定的呈現、觀看、及參與方式,讓藝術家、觀眾於各類平台空間共衍共生。讓表演藝術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雖非民生必需品,卻是困頓中,光之所在。

PAR /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後疫情」仍過於樂觀 須學習與病毒共處

存在主義的盛行來自二戰之後人活在這個世界的脆弱與孤獨,並對當時的文明世界重新理解;而COVID-19對於人類文明的衝擊,會否顯現在劇本、或其他創作、思想之上?在這之前,先會影響到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重劃,進而產生生存的惶恐、生命的重整,會否再引發另一種存在主義或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