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李貞葳 宅在家 耍廢只是夢一場?

去年一整年中,客席舞者邀約不斷、作品也巡演不斷的李貞葳,只有大約十週時間能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家,在比國宣布封城後,她反而覺得得到了喘息。一開始耍廢了一星期,認真做的只有為植物澆水,但「雖然我自己停止了,但世界沒有停止,社會其實也沒有真的停止,大家開始找到方法在線上工作之後,事情又開始一件一件進來。」教Gaga課程、編舞……耍廢,只是一場夢吧?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楊宜霖 從「複製」的親子浪漫 到「熱線諮商詩」的法式紓困文化

旅法劇場與影像表演者楊宜霖在長達五十七天的居家隔離期中,尋找著居家創作與陪伴家庭的平衡。她與孩子合作「複製名畫」的趣味拍攝,像是進行全家一起的藝術教育創作課。她也邀兒女協助拍攝「互動式童話」影片,取代因應疫情無法進社區或民眾家中的故事劇場演出,讓學齡的兒女也能參與並認識母親的另一個角色。疫情之下,楊宜霖的創作旅程不曾停歇,持續著,等待春來之時的驚蟄……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黃致凱 花草蟲魚圍繞 我家劇場不打烊

蒔花餵魚是黃致凱每日工作前的必修功課,但他可不是扮扮家家酒搞搞小確幸,而是以專業態度面對,不管是養魚或種花,皆能說出種種道理、各樣講究,家裡簡直就是個「生態劇場」,在兒女相伴下,日日都有「戲」。總說自己個性急躁的黃致凱,也是試著在這些繁瑣的過程中放慢腳步、洞察世事。疫情下演出停歇,但他心念一轉:雖然劇場不是老百姓生活必須,雖然自己如此渺小,但期待可以透過作品,帶給大家安定的力量。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賴玟君 帶一座森林出門,氣味是我的護身符

演出停擺後,賴玟君(亮亮)把當作興趣的「精油芳療」變成了生活依賴。她總是透過芳香進行她的「演前儀式」,讓氣味沾附在演出的每一個角落,摸一次所有的道具,向它們說:「一起加油!」,然後邊摸邊把台詞全部念一次。身為「神木系」女子,她習慣使用安息香、薰衣草等,像隨身帶著一座森林移動,由此慢慢找回生活的節奏,安定身心,在這個疫情困境中,思考下一步的解套方式。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撐開想像 #抒情詩 當石頭正在病中

從私己之病到公眾之病,其中的界線分寸,我們摸著石頭走橋過河。天病了,有雷雨,雲落紅。但我們還可以在屋內捻一盞燈,燉一鍋湯,讀一首詩,到老以前,專一致志地祝福某個好人,要一生健康,一生平安。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支撐現實 #非虛構寫作 肺炎與吹水

《武漢封城日記》就像一場在酒吧裡的吹水大會,它很沉重,伴隨死亡如沼澤般往下的引力,但它的形式及其被審查過的經驗,使它的閱讀經驗變得飄浮而失重,像個氣球朝向一個疑真似假的陰天飛去。如果真假並不重要,我唯一能在意的就只能是我在閱讀時接收了什麼,我該如何作出反應。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劇場人說 冬季,那麼熱,這麼久

一六二三年,莎士比亞寫的《冬天的故事》出版,從一六一一年首演起就被認為是個喜劇。但卅年後在瘟疫蔓行裡重讀,深深感到當年其實被騙了,人生哪裡這麼輕巧,每一步都扎心,凡走過覆水難收。但凜冬裡,我們更需要見證奇蹟的故事,讓日子不那麼艱難,還懷著希望繼續相信咬牙活著很值得。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劇場人說 我們要的不是更快,而是更慢

或許我們可以從卡爾維諾隨手拈來眾多文學繆思例子解讀到,「準」涉及到一個人的基礎素養和眼界的形成。程硯秋視表演為一門學問,強調演員的基本訓練,手眼身法步,眼神有表達媚、醉、笑等情緒的可能,身段進退起落有形成美姿的韻味。梅蘭芳念茲在茲,在訓練裡頭提醒鑑別力培養的重要,要懂得辨別精、粗、美、惡,長見識,讓眼界變得敏銳,手藝才能提昇。如此,我們便可以明白,余叔岩刻苦鑽研的訓練,巴倫波英反覆排練和修正,如此花費時間、心力,正欲抵達和為我們開展,一場美的饗宴。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劇場人說 末日將臨,人生如此荒謬

岸田國士是日本「新劇」的代表劇作家,書寫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劇本、小說、劇評、散文等。我對日本明治、大正與昭和時代的老作家很陌生,本來以為岸田國士是個「化石」作家,不過,去年我第一次看了他的劇本,「哇!太有趣了!」才開啟我閱讀他的作品之旅。

PAR /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岸田國士劇本選摘 《麵包鋪文六的思考》

人物: 文六   55歲 阿清   文六之妻 45歲 廉太   文六之子  23歲 小近   文六之女 17歲 常吉   徒弟  16歲 京作   寄宿人  42歲 万籟   新聞記者  38歲 時間:大正X十X年的冬天 場所:首都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