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舞台上的舞蹈素人們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樂手 阿達 解構再重組 找到身體的節奏
「農村武裝青年」樂團的主唱與吉他手阿達,長期透過參與街頭抗爭與音樂創作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而參與編舞家林宜瑾的《泥土的故事》則是他透過身體律動來表達思考的全新體驗。透過即興想像,阿達「像是旅行,帶我去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被解構了,必須自己重組回來。」也因這次經驗,他突破過去創作音樂的靜態、語言式思考,開始用身體的律動來創作。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音樂家 李世揚 肢體接觸是最真實的交流
即興鋼琴家李世揚在編舞家林文中「設計」下,與舞者們一起在實驗劇場起舞《慢搖滾》,回憶起這段愉快的跳舞時光,李世揚最想念彼此間的身體接觸與團隊相處;在場上藉由實際的肢體接觸,一群人為著同一個目標一起做同一件事,讓作品在彼此的激盪間長出最終樣貌。儘管身為樂手總得和樂團一起工作,但「聲音在空氣中交流,看不到也摸不到,不像跳舞是最真實的接觸。」李世揚說。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作家 李時雍 以身體趨近 找到書寫的感動
對另一種藝術形式誠摯地聆聽、凝視的過程裡,作家李時雍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學習,去碰撞,去感覺,當他走進劇場,就看懂了舞台上的枝微末節,「當我想要更多,去分享我所看到的,這就是必須的。比如我開始看懂芭蕾的舞位;或當我看無垢,如果我未曾學習,我不會知道那步行所經受的辛苦。」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劇場編導、演員 魏雋展 就在生活裡好好玩吧
對劇場演員、編導魏雋展而言,「動身體」是從小「玩」到大的,從業餘到當成職業,一顆玩心始終伴隨,也讓他敢於挑戰當「舞者」,參與驫舞劇團《繼承者I、II、III》與《I’m Still Here 愛情如是繼續》等舞蹈製作,從中玩出創作新意。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微塵.起舞──議題性舞蹈在台灣
看某些舞,落幕時的掌聲令人份外沉重, 比如《薪傳》,比如《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比如《我的鄉愁,我的歌》, 比如《家族合唱》, 比如即將上演的《微塵》。 在現實與舞台之間,擁有片刻的靜默,似乎更適合它。 不只林懷民,有不少的編舞家也以同樣心情,凝視我們身處之地。 藉著雲門的新作《白水》、《微塵》, 讓本刊與您一併回顧近年台灣議題性舞蹈的發展, 在掌聲響起之前,凝神諦聽生活的真實聲音。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用身體 逼視時代容顏 雲門舞集創作中的社會關懷
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的雲門舞集,和台灣的政治經濟轉型的歷程並行迄今。從有限資源裡逐步開拓台灣現代舞的創作展演環境,雲門舞集著眼的不只是創作製作,亦思考著以一個表演藝術團隊所能產生的社會能量。而這樣對社會的關懷,自然也反映在創作上,即便是最為抽象純粹的作品,背後都隱含創作者對於身處時代的觀察與體悟。自創團起,雲門每一階段的創作特色,除了是編舞家林懷民對舞蹈美學的探索和其個人所思,台灣社會的變動和歷史轉捩點,更在在影響他決定舞作的方向與選材。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不能迴避的微塵人間 訪林懷民談新作《白水》、《微塵》
即將在十一月下旬推出新作《白水》、《微塵》,林懷民特地在帶團出國演出前,讓媒體一覽新作樣貌,並接受本刊專訪。《微塵》展現了雲門近年少見的隱抑憤怒,林懷民表示「它是憤怒的」,面對世間的種種問題,「所有事情加起來,到最後你不能迴避。」「積累了很多年,這個音樂,這樣的情感,到了這個時候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夜空之中 薄薄的明亮 在雲門八里排練場看《白水》、《微塵》
我想著《白水》與《微塵》一則以白、一則黑,竟像是雲門近年作品中很重要的兩個軸線,前者接續著《聽河》、《稻禾》,而成為林懷民省思人文地理的作品;而相隔一些年,雲門就會有一齣為人之臉容肖像的作品,那會是《微塵》的表情嗎?橫渡的人群仍在,吶喊仍在,足下的塵間卻有著各自的悲慟、宿命的拮抗,以及,隱隱在前的曙光。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他們用舞力 激盪我們的思考 台灣議題性舞蹈創作的多元面貌
將社會性議題編織入舞,在台灣早有先例:從蕭渥廷主持的「蔡瑞月舞蹈節」每年推出與社會議題和脈動貼合的主題,到年輕一代的編舞家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蕭紫菡、賴翠霜、余彥芳等,積極回看台灣這方土地,深入研究相關議題,或在事件現場起舞,或選擇另類空間與各種觀眾接觸宣揚理念,以舞作介入社會是一條漫漫長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