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小酒館裡,萬種風情唱情歌──關於「卡巴萊」(Cabaret)

出身巴黎小酒館的「卡巴萊」(cabaret),表演型態或是如「紅磨坊」的綜藝聲光秀,或是如《小刀小姐.深情酒館》中的一人說唱秀,演出魅力一路從巴黎、柏林、倫敦蔓延到紐約,在電影《藍天使》、《酒店》中更打造了銘刻人心的萬種風情。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2014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整合北中南三場館中,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 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國藝會藝評專案開跑,藝評遍地開花 改革樂器及編制,國樂團向「西」靠攏? 站上大舞台,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台灣新編京劇,對岸戲迷驚豔 「台新藝術獎」新制,是新定位還是新局限?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文彬  黃翊  黃宇琳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1:整合北中南三場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 扎根土地放眼國際 開啟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座標

如果說一九八七年國家兩廳院的完工,是台灣藝文發展重要的里程碑,那麼二○一四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成立,將為台灣開啟表演藝術的新座標。從此以後,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將共同肩負推動台灣藝術文化推廣扎根的重責,三大場館既競爭又合作,對外與世界接軌,對內則為庶民服務,共同展現台灣多元、豐沛的文化面貌。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2: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中國市場興起機會多 供需現實各有考量

這一年來,已有「上海樂隊學院」、浙江交響樂團先後來台招生、徵才,而台灣專業技術劇場人才赴對岸工作也時有聽聞。究其原因,各地表演場館的興蓋、商業劇場的發展、中國樂團專業化的轉型、主題樂園的興建等釋出眾多工作機會,都造成對岸表藝人才的強力需求,加上優渥的薪資吸引力,的確造成難擋的磁吸效應。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3:「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中型演出長銷當道 製作導向凌駕導演品牌

過去台灣劇場生態的經營樣貌,在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風表演班休團之後,有了路數翻新、重新洗牌的趨勢。如從製作端就打造擴大演出市場可能,中型製作成為討喜的樣態,由導演(創作者)主導製作方向的態勢改變、發展出製作人導向或策展人(主題)導向的製作模式,而劇場新興團隊展現出接班態勢與劇場明星的綻放光芒……讓人看見不一樣的劇場未來。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4:國藝會藝評專案開跑,藝評遍地開花 網路平台多元紛陳 「深度」與「對話」仍待耕耘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讓藝評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於評論書寫,並在「表演藝術評論台」發表,呈現出表演藝術評論遍地開花、多元紛陳的美好榮景。從紙媒到網路,評論的寫作重心也有轉移,多為看過戲的人而寫,以分析與評價為重。但網路平台的框架多以單一作品為評論標的,少見深度的趨勢型評論,而評論是否能超越文字,以口頭或座談影片呈現,打造更多公共性與對話?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5:改革樂器及編制,國樂團向「西」靠攏? 追求好聲音 不止「西化」更待「多元化」

國樂界為追求更多藝術可能性,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今年,台灣兩大國樂團——臺灣國樂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分別在樂器與編制上展開變革,前者以「環保胡琴」統合樂團音色,後者以之前未用到的傳統樂器加入編制、改良音準等,對國樂交響化形式來說,頗具指標意義。雖然國樂的西化、交響化是大勢所趨,但傳統音樂的特色是否會流失?國樂的審美能否發展出多元性?也待我們持續觀察。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6:站上大舞台,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必要選擇但非終點 關鍵仍在創作需求

近兩年因國家兩廳院「1+1」舞蹈系列,幾位編舞家在國家劇院大舞台上展現不同以往的創作視野,加上未來多所大型表演場館將陸續啟用,編舞家們也可能「必」得接受大劇場的挑戰。但真的非變「大」不可嗎?其實仍應回歸創作本身需求,大小舞台、另類空間都「必須有可能」。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7: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政治正確」剝奪想像 放下宣言開始提問

這一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已經讓街頭比劇場還有戲劇感,連藝評人都想提名「太陽花運動」角逐台新藝術獎;面對這樣的狀況,劇場人還能怎樣在劇場裡演「政治」?有人在演出中呈現當下預言未來,但其實是展現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有人改編史詩小說翻轉寓言,但卻流於扁平;也有人透過在經典中置入在地情境,帶動觀眾的提問與學習能力……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現象8: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製作期短磨合不足 聲音轉譯徒留表演鴻溝

跨國製作風潮不歇,從年初兩廳院的《愛情剖面》,臺北藝術節的《目連拯救母親大地》、《九面芙烈達》,到近期由廖瓊枝主演的《殘酷日誌》,都是國外編導與台灣團隊或演員的合作。但令人期待的合作卻未都令人滿意,過程中處處顯露跨國合作的不協調與表演體系的不同調,舞台上語言、聲音表達轉譯也呈現嚴重斷裂。製作期短讓本地演員難以消化文本建構自然的語言表演,不諳本地語言的外籍導演也無法進入語境與演員工作,都是未來跨國製作須注意改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