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要嚴肅,還是要喜鬧? 這是個問題! 歌劇史上的「莊嚴歌劇」與「喜歌劇」論戰

歌劇史中的「莊嚴歌劇」和「喜歌劇」可說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風格,在歌劇創作上也各自造成一些問題。而相關的論戰持續不休,直到葛路克強調歌劇要回到戲劇初衷,表達人類真實的情感,從而開創全新風格;而莫札特更將兩種風格融於一爐,打造多齣經典;理查.史特勞斯寫作《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時,則將這兩種歌劇風格,堂而皇之搬上了同一個舞台,把兩者之間的差異攤在觀眾面前,刻意將競爭白熱化。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戲說從頭 後台千折百轉 悲劇也能變喜劇

當「莊歌劇」加上「喜歌劇」,就產生了「胡撇仔戲」?!一場大宅門裡的歌劇演出,兩組歌劇團本來是要輪番上台拚場,因為「時間有限」變成同台演出,於是幕後是作曲家、音樂老師、舞蹈老師、男女高音等等各出奇招,台上是風騷娘子與她的四位情人跑到納克索斯島上力勸哭個不停的棄婦阿麗雅德妮,最後到底是誰止住了阿妮小姐的淚泉?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為愛背叛 因愛被棄 阿麗雅德妮的美麗與哀愁

提修斯與阿麗雅德妮是如何認識進而相戀?提修斯後來又是為了什麼拋棄了阿麗雅德妮?這些在希臘神話中都沒有被交代。現今的版本是:路過納克索斯島的酒神戴奧尼修斯偶然見到了阿麗雅德妮並愛上了她,於是娶她為妻,並讓她成為天界一員。阿麗雅德妮的題材不論在繪畫界、音樂戲劇界、舞蹈界都受到相當的喜愛,比較特別的是,繪畫界與舞蹈界比較偏愛描摹她與酒神戴奧尼修斯的結合,而音樂劇場界則鍾情於她與提修斯這段沒有結果的苦戀。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音樂巧思 悲喜激盪的人聲饗宴 編制簡約的壯麗聲響

劇作家霍夫曼.史塔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藉著《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一劇,對藝術呈現、通俗娛樂、附庸風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態做深刻的描繪與諷刺。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各種不同聲部、不同性格的歌聲,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人聲饗宴。而作曲家僅僅使用卅六件樂器來呈現出室內歌劇的氛圍,然而劇終阿麗雅德妮和酒神相見的場景,仍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壯麗的音響效果。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從古希臘到中國唐朝 歌劇「穿越」大驚奇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

這齣充滿作曲家與劇作家黑色幽默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本就是形式自由、連音樂也挑戰傳統的創作,導演麥可.斯特明格決定將喜劇的場景移到廿一世紀的現代來,然後將歌劇的部分轉換成中國唐朝的時空,「最重要的是要用服裝來融合兩者,讓喜劇與悲劇發展出更新、更寬廣的想法」。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瞄準 伊沃.凡.霍夫&阿姆斯特丹劇團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挑戰極端的戲劇激情 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

來自比利時、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的伊沃.凡.霍夫,是當前歐陸最火紅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奧塞羅》將於十一月中首度造訪台灣。大學讀法律的他,卻是全才型的藝術家,是劇場與歌劇導演,也導過電影,還做過裝置展。凡.霍夫的美學風格多元,很難讓人簡單說清楚,因為他是個永遠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想被歸類的藝術家,唯一一致的,就是他追求極端的戲劇激情。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荷蘭第一大劇團 阿姆斯特丹劇團 讓前衛成為主流

在首任藝術總監赫哈強.安德斯手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致力於以實驗性的創新手法搬演經典劇作,讓前衛劇場從邊緣走向主流舞台;接手的伊沃.凡.霍夫更將該團打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知名劇團,並吸引了歐陸許多重要導演與之合作。凡.霍夫希望阿姆斯特丹能成為藝術地球村的核心,在此藝術家持續研發、激盪關於藝術和劇場的創意與想法。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莎士比亞的當代之聲 凡.霍夫的文本取材與詮釋

凡.霍夫的取材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到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也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要談他的導演作品,可以從他如何以當代觀點詮釋莎士比亞切入。凡.霍夫和他的舞台夥伴所創造的,便是努力在舞台上創造真實感——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連結也因此而產生,於是莎劇不再遙遠,一如英國《衛報》對《羅馬悲劇三部曲》的評論:「凡.霍夫的手法令人萌生一種錯覺,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經典電影舞台再現 追探永恆議題 凡.霍夫劇場中的電影改編

凡.霍夫的劇場作品特色之一就是電影劇本的改編,他將一九六、七○年代導演柏格曼、卡薩維玆、帕索里尼、維斯康堤和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經典電影搬上舞台,用劇場語彙與空間調度重新詮釋,讓這些電影與當代社會連結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