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青春首發 為下一個里程碑起跑! 雲門2「春鬥2015」

作為雲門劇場的開幕演出,雲門2的「春鬥2015」也展現了不同以往的年輕力量——除了有藝術總監鄭宗龍從兒時宮廟文化記憶出發,探索那神秘身體觸動的《來》,更邀請了兩位年輕編舞家陳韻如與黃懷德,分別編作《衝撞天堂》與《暫時而已》,為雲門下一個四十年,奮力起跑!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滬尾看表演小旅行 身心靈都滿足 淡水劇場走春地圖

古名滬尾的淡水,本就是充滿藝文氣息的小鎮,如果您假日想去走走,可不能只知道商業氣息濃厚的老街而已。雲門劇場的啟用,更是讓愛好藝文的人士更多了一個拜訪當地的好理由。從地近河口的雲門劇場、滬尾砲台,一路延伸到竹圍、關渡,本文介紹多個劇場、藝文空間與您一同樂活,也請在地劇場人推薦私房小吃,讓您的心靈、胃囊都獲得滿足!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解剖台上的理查三世 王嘉明的莎劇導演功課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刻畫英國玫瑰戰爭中最後一位君王,演繹詭譎多變的政治風暴——理查三世,一位駝背跛腳、矮小醜陋、性格暴虐、充滿心機的獨裁者,他為奪權登基不惜剷除異議人士,許多人命喪在他的計謀與慾望之下。 理查三世的反派形象深植人心,來到當代,卻不斷有歷史學者、文學作家企圖為之平反。一九五一年,英國作家約瑟芬.鐵伊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就以許多真實的證據和線索,重新給予他不同的歷史定位。二○一二年,萊斯特市中心教堂旁一座停車場,挖出理查三世的遺骸,日前更在英國重新戴上王冠風光下葬。 繼《泰特斯》、《羅密歐與茱麗葉》後,導演王嘉明再度與莎士比亞交手。他重新翻譯、改寫劇本,將理查三世放上解剖台,透過同步錄像、身聲分離、人偶同台等手法,追尋歷史如何被述說與建構,探問是權力讓真相變成曖昧不明,還是真相的姿態就是曖昧不明? 從文本到形式、王嘉明如何思考莎劇在當代舞台的轉譯與搬演?肉身與聲音分離的表演形式,如何落實於演員表演中?空間調度與聲響設計,又如何呼應他的導演觀點?本刊走入《理查三世》排練現場,深入解析王嘉明的導演功課。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從停車場到「玫瑰戰爭」 一場「在地化」的旅程 王嘉明《理查三世》的文本剪裁

去年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王嘉明結合莎翁《亨利六世—第三部》與《理查三世》編織當代文本,今年的《理查三世》則貼近莎翁原貌,但依然編織入許多《亨利六世》場景與對白,依然充滿並置文本的趣味;尤其王嘉明以台灣的當代語言與事件交織入戲,或可讓讓不了解英格蘭複雜歷史的台灣觀眾,進一步了解莎翁歷史劇。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從史實到劇場 政治人物的雙重扮演 莎士比亞歷史劇的真實與虛構

莎翁歷史劇的主軸,是英國不斷的內戰與王位爭奪戰,透過作品,莎翁生動地在劇場展演過去君主的事蹟。而他筆下的英國君王,往往同時具有權謀者與戲子的兩面身分,都對自己是否能合宜、得體地扮演特定角色常有自我評估。透過莎劇理解到的英國歷史是片面與斷裂的,但從歷史劇的開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政治扮演的例子。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黑色的大陸 劇場的明燈 彼得.布魯克與非洲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彼得.布魯克帶著一群演員踏上為期三個月的非洲之旅,途中經歷五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尼日、奈及利亞、貝南、馬利,沿途重點並非斑馬、羚羊,既無購物樂趣,也無浪漫邂逅。唯一存在的是溝通,一趟試圖讓劇場超越文化限制的奧徳賽之旅。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王嘉明《理查三世》新詮媒體時代的歷史建構

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解剖教室中重探角色 爵士即興裡精準聽戲 王嘉明《理查三世》的舞台與音樂

從《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到《理查三世》,王嘉明的舞台與音樂幾乎是「打掉重練」:舞台以中古歐洲特有的解剖教室為概念,U型觀眾席上群眾演員數十人跟觀眾對坐,搭配即時影像與複雜動線,多元演繹歷史角色;音樂部分則讓現場樂團上陣,玩盡「配」的概念,音樂和戲緊緊咬在一起,讓觀眾讚嘆多麼精準,鉅細靡遺……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配音、小丑、梨園科步 從無到有的入戲之途 王嘉明的演員訓練

排王嘉明的戲,演員會在排練前期「一起上課」,像這次排《理查三世》演出前半年就開始全體演員聚首學習的「訓練」課程,有配音課、小丑課、梨園戲、肢體開發,甚至魔術。戲裡都用得上嗎?不一定,但這是讓演員有機會一起尋路「共同工作的開始」。對演員而言,參與王嘉明的製作,似乎更像是成為創作者之一,在從零到有的過程中,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找到各自參與創作的平衡點。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走進歌劇世界(下)

歌劇,這個集人聲、器樂、戲劇、舞蹈、舞台設計之大成的演出形式,四百多年來始終是樂迷心中的Prima Donna,是舞台上恆久不墜的明星,她如何生成如此耀眼風姿,而且能歷經歲月洗滌,仍熠熠生輝? 延續上期的特別企畫,這回我們將更深入歌劇世界,為讀者介紹時代變遷下的歌劇風格,以及歌劇發展的當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