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中堅力量 法國中生代導演點將錄

歐利維耶.畢、波默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這些崛起於九○年代,正值壯年的法國劇場導演,雖然不若莫虛金、彼得.布魯克、薛侯等大師為國內觀眾所熟知,卻已是歐陸劇場新寵兒,撐起了法國當代劇壇的一片天。 面對世紀交替以來,國際政治情勢丕變、個人自由主義抬頭、媒體勢力無孔不入、網路世代的全球化浪潮等現象,他們的作品迥異於上ㄧ代的作風,不再拘泥於文本,更著重於表演的探索與演出的劇場性,致力於突出劇場之於其他媒介的獨特性。 導演工作之外,他們也被賦予掌管劇院、藝術節的重責大任,這些「頭銜」、「位置」讓他們得以大顯身手,認真思索戲劇如何與社會連結、對廣大群眾發聲;在現實的挑戰中,他們不妥協地堅守文化理想,ㄧ肩扛負劇場「公共服務」的使命。 即將攜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便是這一世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人物。能編善導的他,被評論稱為「舞台的作者」,作品屢獲法國戲劇大獎。本次特別企畫將深入剖析他的劇作風格與導演美學,並獨家專訪,暢談他編導合一的創作歷程與劇場思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法國中生代導演概述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稱霸劇壇 他們就是中流砥柱 法國中生代導演點將錄

這些藝術才華與行政管理才華一樣出色的中生代導演,可說是法國劇壇的中堅,又勇於對社會議題提出想法並付諸行動,打造當代法蘭西劇壇多元豐富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一「點將」,讓讀者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歷程與現況。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藉舞台書寫人性中最深層的矛盾 喬埃.波默拉的劇本創作

波默拉的劇作充滿矛盾特色:簡單故事卻承載複雜內容、寫實風格卻充斥奇幻場景、平淡的日常卻暗藏詭譎的變化。波默拉一直在通俗的框架下尋找最強烈的衝突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維繫尋常和詭異之間的平衡,挑戰觀眾對日常的觀感,讓他們自行辯證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就像一面稜鏡,反射出現實多元、矛盾的面相,他追求的真實並非可以理解的情境,而是一種複雜的感受。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劇場是讓人產生疑問、體驗的場所 喬埃.波默拉的導演美學

波默拉從生活出發,試圖探討真實及其再現的矛盾,主流價值和它對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利用豐富的舞台意象、神秘的燈光氛圍和擬真的音效,他為日常般的情節蒙上了一片如夢的面紗,一切就像是每個人腦海中真實的投影,充滿詭異、不確定的面貌……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獨家專訪《仙杜拉》導演 喬埃.波默拉 讓「曖昧」動員觀眾的注意與想像

身為法國劇壇少數集編導於一身的劇場人,波默拉被稱為「舞台的作者」,他除了關注當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如何異化扭曲人類生活等社會議題,亦從經典童話取材,賦予全新意涵。他說:「不管是劇本創作或導演,我認為都不應該全盤托出或毫無保留地呈現,反而要提出可能性,為觀眾的想像力打下基礎,讓他自己能夠創造。」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扔掉玻璃鞋,學會自我成長的仙杜拉 波默拉的成人童話《仙杜拉》

波默拉重探童話是為了讓女兒認識自己的劇場風格,但他一系列的改編作品並非兒童劇,他的《仙杜拉》以全新角度串連所有故事元素,挖掘經典中的普世議題,更引伸出人性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的考驗。《仙杜拉》的情節建立在「誤解」之上,大部分的角色都幻想心中的童話可以成真,但透過波默拉的導演手法,觀眾意識到角色的成長——最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反而放下過去的羈絆,各自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近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無龐大資金的投資奧援,以及音樂劇人才的系統培訓,卻從實戰經驗中,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路線。 綜觀近年國內音樂劇的趨勢,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中小型規模的演出成為主流,題材貼近生活,音樂形式多元,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 本期特別企畫,將有台灣音樂劇的回顧和現況分析,並以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環境相互對照,同時搶先預報今年第四季的音樂劇新製作。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路迢迢 台灣音樂劇發展回顧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小品規模另類舞台 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 台灣音樂劇的發展新趨勢

這幾年台灣的音樂劇愈來愈豐富,在題材上也展現了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小格局」,如以特殊題材吸引特定族群,改以「如何在特定族群與劇場觀眾間找到平衡」作為創作與行銷策略,或是以少量樂器伴奏演出,又或是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另有「台式/味音樂劇」結合在地歌仔戲與民謠,呈現文化特色。而台灣音樂劇如何在「歷史懷舊」與「都會清新」之外另闢蹊徑,亦值得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