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釧兒》 歌仔戲棚裡的癡愛情緣 比照百老匯製作模式 慢工磨琢的野台風景

澎恰恰的原創故事、曾慧誠執導、李哲藝擔綱原創音樂的音樂劇《釧兒》,將為十月份的「衛武營玩藝節」揭開大幕。以歌仔戲班為背景,將經典戲碼《薛平貴與王寶釧》交織其間,鋪陳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戲調與西方音樂劇融為一體,加上戶外舞台的自在氣氛,《釧兒》比照百老匯製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時間進行讀劇、試演、預演,將展現不同以往的台灣音樂劇風景。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寂寞瑪奇朵》 溫暖人心不寂寞 挖掘都會人欠缺的一塊 讓音樂劇成為娛樂的選項

由一群在台灣音樂劇領域中堅分子組成的「天作之合」,從二○一三年起成立,他們的自我定位是關切觀眾的需要,把音樂劇打造成娛樂選項之一,希望製作「溫暖都會人心的音樂劇」。年底將推出的《寂寞瑪奇朵》,故事發生在公寓一樓的咖啡店:樓上住客們有各自的課題心事,咖啡店裡三位創業夥伴則有彼此相異的感情觀,他們的生活在咖啡香氣裡交織綿延,組成了都會中最尋常又細膩的人物群像。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不讀書俱樂部》 情境喜劇交織的生活小品 打破傳統音樂劇模式 表演、詞曲、編劇同步行進

模擬美式情境喜劇影集的《不讀書俱樂部》,讓各式各樣的角色在一間書店中登場,交織一段段溫馨詼諧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獲得好評,今年《不讀書俱樂部》更展開一、二集的系列連演。不同於傳統音樂劇的工作模式,《不》劇從演員排練發展劇情,進而寫成詞曲,讓戲與音樂能夠無縫接軌。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Cabaret》 從曲目出發揮灑魔幻力量 從耳熟歌曲發揮 打造獨特的演、歌、秀

瘋戲樂工作室去年開始固定推出的音樂歌廳秀《Cabaret》,由音樂設計王希文與編導王宏元,將國外的“Cabaret”形式與台灣獨有的「歌廳秀」氣氛相連結。他們從曲目出發、融合音樂劇表演,打造一種獨特的演、歌、秀。「看似歡樂隨性,其實充滿了許多巧思與細節安排。」王宏元說,在近距離的小型演出空間裡,他們和觀眾共同度過一場好似演唱會亦如同樂會、包含即興表演又像綜藝節目的奇妙夜晚。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啞狗男人》 死去之後重新認識人生 搖滾流行樂風 把歌練好再排戲

這兩年以《美味型男》備受矚目的音樂劇全才梁允睿,成立了「紅潮劇集」,將推出創團作《啞狗男人》,透過本為聾啞的主角死後靈魂出竅,跟著警官辦案才發現自己認知的世界與他人有極大不同。梁允睿包辦編導與詞曲創作,透過搖滾流行的樂風,要帶領觀眾享受一場有笑有淚的音樂劇旅程。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歌舞風華發源早 移植、原創各自繽紛 日本音樂劇的歷史與發展

日本的音樂劇發展發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紀初,更發展了獨樹一格的少女歌劇類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樂劇引入後,也發展出翻譯劇潮流,更造就了許多音樂劇明星。另一方面原創性作品也頗有質量,整體形成了劇壇的音樂劇盛景。但日本同樣也面臨觀眾群以年輕世代為中心難以擴展,以及原創作品不如西洋翻譯作品來得賣座等難題,令人好奇未來將如何發展。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星光加持助聲勢 資源跨界新契機 韓流明星與韓國音樂劇

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摸西方經典過河中 邊唱邊找自己的歌 中國音樂劇的發展現況觀察

雖然業界人士對中國音樂劇的未來市場信心滿滿,甚至天橋藝術中心也打造成專門的音樂劇演出場地,企圖結合其他約五十所劇院,營造「華人百老匯」的聲勢,但就實際市場表現來看,仍以引入原版經典劇的演出票房較為亮眼,翻譯中文版則面臨能否跨越語言、文化藩籬的諸多挑戰,而原創劇目仍難脫「話劇+唱」模式,讓觀眾頗為遲疑。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新生代戲曲編劇現象觀察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