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就是要挑戰「異想天開」! 專訪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全城策展業務一把抓 專訪柏林藝術節公司行政總監興利希.奇司樂(Hinrich Gieseler)
由德國政府出資成立的柏林藝術節公司,是十分獨特的城市專業策展機構。從豐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並論。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對表演藝術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省思
即將於二〇〇一年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課程,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頭大戲。這項新制度將傳統分類的國民中小學學習科目予以重新統整,規劃出七大學習領域為架構的新課程。以廣泛培養學生藝術知能與提升藝術鑑賞能力為目標的表演藝術教育課程,也將同時納入國教體系的「藝術與人文」(戲劇、音樂)與「健康與體育」(舞蹈)等學習領域之中,成為國民基本教育的一環。 如何將表演藝術教育課程融入既有的國教體系,不僅考驗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成效,新制這項攸關未來國民藝術啓蒙的百年大計,對於改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貧弱體質,更潛藏著深遠的影響力。從去年完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訂,到目前在各級國民中小學內進行的新課程試辦教學,有關單位的政策規畫輪廓均已隱然浮現,實際執行的問題也恐將接踵而至。因此,本刊針對新制中表演藝術課程的相關理念規畫、師資培訓、教材編排等方面進行報導與分析,並以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與國教體制外的教學經驗為例,一探國內美育扎根工作的前景與隱憂。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歷史回眸 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
在沒有藝術教育的年代裡,校園中這種帶著娛樂性質的學藝會表演活動,悄悄地傳遞了新的、屬於近代的審美經驗。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寓教於樂 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獨家教案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來自體制外的諍言 民間教育工作者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思考
這群或曾參與官方或民間各種規畫會議、或曾提供教學經驗的民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教育活動的經驗出發,提出對國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為日後實際施行之參考座標。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2015表演藝術回顧
2015表演藝術回顧 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走出原住民傳統腳步,「踏」新路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謝盈萱 林文中 曾宇謙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場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應推動「滅蚊」長期計畫 現象1: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今年台灣的大型場館荒分外嚴重,除了因國家音樂廳整修、新舞臺熄燈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場地的台北團隊頻頻叫苦,加上全台多個大型場館的工期延宕,原本預期的「藝文場館大爆發」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會發生,這時候或是機會轉換思考,從長計議,整體推動人才培育、製作轉型、觀眾拓展等,以期在場館真正開門時,不但「滅蚊」大業可成,更可能改變人民的藝文生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大老謝世期待新秀 鼓勵創作更須給予機會 現象2: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今年作曲界最令人哀傷的,莫過於兩位作曲大師——蕭泰然與馬水龍的先後離世,他們一生積累的璀璨傑作令後人緬懷,但同時也讓人期待後繼有人。回頭看國內的創作鼓勵機制,有樂團的委約創作,也有作曲比賽,及設定主題的徵曲活動,而國樂界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是積極蓬勃、有目共睹。但打造一個穩定的平台,讓年輕作曲家被看見,應是公部門需用心努力的目標。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走出「運動」時代 要「維穩」或者「危險」? 現象3: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對崛起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台灣小劇場,今年有著兩個特殊的徵象:作為實驗前衛性創作性基地的牯嶺街小劇場營運滿十年,以及多個小劇場團體推出的經典作品重演。當年內含著政治社會運動與劇場美學革命等體質的「小劇場」,在時空環境的變化中,是否呈現了在新世紀中的性格轉變?在「維穩」中蓄積抵抗力量外,是否還能繼續以劇場的「異質」創作迸放懾人的「危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