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東風何時起?

NSO過往幾年的歌劇製作展現了另一種可能,也顯露出國內亟需「歌劇產業」的困境,而北市交的《瑪儂.雷斯考》以一都會型交響樂團之力,奮力端出不輸歐美水平的歌劇製作,再看從《諾瑪》到《瑪儂.雷斯考》,我們震懾於義大利歌劇院所培養出的朱苔麗,同時也不禁要問,國內優秀的年輕歌者該何去何從?曾經曇花一現的歌劇工作坊、大師班,都不足取代一個持續性的制度。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兩次的教訓

《奧塞羅》,犯的錯是我生病了,讓自己過於勞累,沒有警覺到體力的透支,一般,這是不可告人的錯。我得在這說,《傻瓜村》是我大意加太大意,連劇本都沒有仔細地看過,光憑多年以前看過一次的記憶,就答應演出了,而且排戲時間不到一個月。加上這個劇本,我們莫名其妙地,沒有小心地,就認為它會是一個很容易就討好的劇本。其實不然……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被忽略的無形能量

當李安成為台灣電影界的光榮時,不知國內電影人是否注意到了李安電影的用樂?……西部牛仔的《斷背山》裡鏗鏘清亮吉他聲,聽似隨意撥弄卻一兩個小節即顯出荒野中的落寞孤寂,而《臥虎藏龍》既然要說武俠故事,當然得找來理解武俠小說的作曲家──譚盾。國內也曾經擁有過張弘毅、陳揚這些絕佳的電影音樂創作者,但製作者願不願意提整各項經費的比例、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

PAR /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就地取材的便利性與藝術性 譚盾作品〈地圖〉與〈紙樂〉觀後

譚盾的作品每每有極打動人的部分,但動人的部分往往也是「既有的素材」——亦即原本就存在歷史時空中的無形文化寶藏,譚盾將這些寶藏從深山遠水帶到現代世界來,他想以西方技法編織一襲縫綴著寶藏的華美大袍,以贏得巧手裁縫之名──他的確也得到了……。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戴著安全帽理性起舞 回看二○○八年的周書毅

想要寫這麼一篇文章,是因為周書毅在過去的這一年(2008)裡到處都看得到他的影子:從年頭到年尾,至少六件大小新作,為別人舞兩次,實驗劇場、小劇場、各學院舞台,甚至跨領域詩歌節、數位藝術節、公共藝術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還身兼概念指導扶助合作過的舞者創作,為戲劇節目設計動作……。這樣密集的曝光是少有的,除了足堪作為一個現象,對他個人的創作,又留下了什麼呢?

PAR /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龜山島的意象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PAR /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五顆星的藝術交易 南台灣與蘇格蘭的《對弈》

《對弈》的演出並非單純的藝術活動,而是由產、官、學聯手主動出擊,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包裝出一段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演出,是配合二○○九年高雄世運會周邊文化活動的一環。雖然對於台灣觀眾而言,觀戲經驗或許比不上西方人的觀戲驚豔,但這齣舞劇在國際上取得的成績,已達成其身負的宣傳任務。  

PAR /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南風樂章》外一章

錢南章先生令我感動的是,他竟然不惜耗費很多時間,從《李魁賢詩集》六冊七百七十三首詩中挑出他合意的素材,挑選過程必定會有閃現的靈光成為他旋律的起興點才可能被相中吧!光只這一關就顯示他作曲的努力和苦心。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紅樓戲盡情未盡

有些戲,因爲要一夜演完,就割捨很多精華片段。如果連續兩天,或更多天,演出一個完整版,觀衆會接受嗎?是不是能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