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藝術與娛樂之間的模糊地帶
茅威濤與「小百花」們或許可能在變革之中,善用現代的新資源,創造出未來的「中國音樂劇」。然而,是否能夠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沉澱出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讓演出成爲藝術,就要看其對文化的眞實認知爲何了。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如何看待「這一轉」 踏在神聖與世俗、道與藝之間的優劇場
優劇場所屬的「優人神鼓」已經於四月二十一日,在台灣最南端的墾丁開始他們「優人神鼓,雲脚台灣」的活動。一直到五月十九日,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打完最後一場鼓爲止,優人神鼓以白天步行、夜裡表演的方式「雲脚」於台灣二十五個鄕鎭。作者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優劇場近年的變化、以及優劇場存在於台灣的意義。
PAR /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回顧《原野》
時間決定了戲的成熟度,在許多演出經驗中,總覺得時間太短,許多發現必須在演出中才能出現,但《原野》的經驗是將這些發現提前在排練中產生。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僵化思想背後的教育危機
組合語言舞團三月間曾以實驗的性質演出「運墨、飛白、舞中行」。《表演藝術》五月號也登了兩篇該演出的回想。編舞者楊桂娟在此回應兩位作者的觀點,釐淸她創作的動機。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大自然的舞者 觀賞高麗與永子的人體雕塑
高麗與永子以緩慢的動作來模擬、延長時間的線條,用扭曲綁縛的肢體來表達另一種美,將舞蹈的敍事性透過抒情手法表現,來啓發新的哲學概念及新的人生觀。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記一場發生在南台灣的中澳舞蹈交流 高雄市左營高中舞蹈實驗班與澳洲昆士蘭工技大學舞蹈系聯合舞展
三年前,兩校因參加在東京的舞蹈節而同台演出。如今,在南台灣小港新建的演藝廳,左中與昆大的年輕舞者再次透過中、美、澳、荷等編舞家作品的演出,達成更深入的舞蹈交流。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一顆劃過阿猴城上空的流星 屛東女性劇場《我的身體.我的歌》啼聲初試
今年五月十日的一齣屬於屛東自發的劇場演出,讓人眼睛一亮。展現出一種新的融合著現代女性與屛東某些特質而成的新氣象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解嚴了嗎? 談高中校園的劇場文化
在社會接受前衛藝術尺度已愈來愈開放的今日,作者認爲在「安靜到連呼吸的聲音都聽不見」的高中校園裡,小劇場的確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揮灑。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除了讓孩子上台之外 《孔雀公主》的舞蹈敎育劇場意義
我們應如何重新看待舞劇中音樂與舞蹈的關係?如何以舞蹈動作本身爲主體,讓孩子們不夠細膩但卻稚情流露的動作傳達出角色的個性,並產生對身體自發性的自信?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敍述者,現代劇場儀式的代言人
在布氏改革劇場理論繁浩中,敍述者更擴大爲表現形式來使用,成了虛構世界中唯一淸醒的評述者,成爲現代劇場儀式的代言人,他與人物之間融入/漸離的多重關係成爲現代劇場形式運用的最大變數。 他兼有面對觀衆直接評議、間接質疑、提供線索、呈現缺位(absence), 深化觀衆在劇場中的「觀看」與「知曉」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