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城市的記憶 觀泉州梨園戲有感

有一群關心梨園戲的創作者,不僅繫梨園戲存歿爲己任,也扎實地爲梨園戲存古、開新。然而就像泉州城漸稀的石板路,古老劇種的光澤漸漸褪去,在城市裡濁重的呼吸中,空靈的音韻身影會不會淡出而成記憶?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聲音的偵察者

基隆國際現代音樂節最具話題性的「圓三重奏」,這次帶來全然不同的戲劇音樂語彙,不僅打破樂器與演奏者間的正常關係,更給予我們許多啓發。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窺見舒伯特多樣性的獨唱會

舒伯特兩百歲紀念音樂會零零落落,金慶雲卻以精緻優雅的獨唱,彌補了台北樂迷的部分缺憾。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移花接木而畫虎不成

《春光進行曲》把《臥房鬧劇》的背景從英國搬至台灣,下半場雖有出入的情節,但劇本大綱大致相同,處處可見由原劇改頭換面的痕跡。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化裝舞會裡的政治伴奏

導演的創意如柳暗花明般宛轉到來,這種緩緩的力量如果持續不斷,戲就好看。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霹靂英雄的新舞台

在台灣一大票死忠癡狂的新生代戲迷支持下,霹靂布袋戲更應該把握時機,將製作技術上的小小問題,化爲只是布袋戲創新轉型前期的適應不良。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釵頭鳳》崑劇觀後

舊時謂京劇演員多能,有「文武崑亂不擋」之說,而名演員也確實是崑、亂不擋。國光劇團有意學演崑劇,藝術將更上一層樓,値得期待。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巨星隕落懷曹禺

曹禺在去年底過世了,曾寫過《曹禺劇作論》的田本相,寫下了他親炙大師過程中的點滴心情。其中談到曹禺自述《王佐斷臂》故事的啓示:「明白了,人也殘廢了,大好的光陰也浪費了。」更是令人低迴不已。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五淨過台灣 尙長榮、孟廣祿、李欣、景榮慶、宋昌林

挾金獎及與國光聯演而登台表演的五位大陸知名淨角,各個金身打造,而都有裘派以情帶腔的特色。尙長榮工架聲腔雙全,夠勁;孟廣祿在裘腔中吐露個人天份,夠透;李欣裘腔最濃,夠味;宋昌林以再傳弟子唱出裘腔之美。而現今堪稱淨行大老的景榮慶,卻是以六十年舞台藝術所積澱的穩,帶來不同時代的花臉藝術。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一種「舞蹈家」的母題,兩種舞蹈敍述的結構 《四代》與《吿別》的歷史論

治史的用意不外乎讓後人更了解歷史,至於舞蹈史,其中最需要瞭解的知識,可能就屬舞蹈家的生命歷程。去年十一月間相繼來台的澳洲藝術家舞團與法國諾曼第國立編舞中心,即分別以《四代》與《告別》,在同一「舞蹈家」母題上,引發對各自國度的歷史、不同認識方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