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西方女子的東方情懷 珍妮與菲莉詩獨舞與雙人舞觀後點滴

舞蹈的風格看似固定、單一且強烈,不知是否因舞作選擇的影響而無法表現多樣面貌。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海燕往南方飛去 談舞蹈家傳記電影《海燕──蔡瑞月之舞》

這部紀錄片在歷史與政治的檢討上或有不足,然而對台灣早期舞蹈史感到陌生的人來說,卻可以親睹前輩舞蹈家對早年舞蹈敎育的辛苦耕耘。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對新世代舞蹈創作的省思 從黎美光的《盒子》反省台灣舞蹈創作的一些問題

台灣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亦是極易吸納外來文化的母體,從事舞蹈創作的新世代可以探索並延伸出具有創意的舞蹈肢體。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注射一劑幸福的病毒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在去年底推出的新作《伊波拉》,是一齣用思維構成的戲,其中結合了劇本創作者的辯證、燈光和聲音的區隔與重組、導演的幸福觀,以及演員停駐與變動的肢體語言和情境即興。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記碧娜以香港爲題的未命名新作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

在台北看《康乃馨》,感受極端複雜。碧娜.鮑許雖未親身到過台灣,但通過種種轉介,早已「有形」地影響了八〇年代以降台灣的表演走向……因此,十五年後,在台北的舞台上初識碧娜,不啻是一次無比親切的「重逢」。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嶄新的觀舞經驗 《康乃馨》觀後

在移植前衛的經驗裡,台灣有許多控訴、嘶吼、歇斯底里以及諸多作者的喃喃自語,這次碧娜.鮑許又帶來了另類的理性,一種受過禮敎的野蠻,夠嗆!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 從台灣區音樂比賽談起

一年一度的台灣區音樂比賽又熱熱鬧鬧的於北中南三地再次展開,評審、工作人員、參賽者、家長們忙碌的穿梭於比賽會場中。但是在熱鬧風光場面的背後,這項動員龐大的比賽歷年來經常被譏評爲台灣音樂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花費的金錢、人力與所收到的效果完全不成比例,要求檢討改進的呼聲歷年不斷。而每一年在比賽期間或比賽結束後,抗議電話與陳情信函更是滿天飛。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一場賓主盡歡的同樂會 關於瑪麗卡.沙若巴伊(Mallika Sarabhai)來台的演出

印度國慶日來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瑪麗卡.沙若巴伊,在主辦單位未將演出的文化背景與意義適度呈現的情況下,藝術工作已然產生了內在的危機。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齣胡撇仔戲《俠女白小蘭》,讓看過胡撇仔的老觀衆驚奇:靑年仔也曉作opera;讓沒見識過胡撇仔戲的新觀衆訝異:這什麼烏白亂撇的opera。從日據壓制的悲情中發展出來的台灣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復。而透過覆面俠女白小蘭,卻使在胡撇仔戲台下分開的母子,復迎納在胡撇仔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