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香卡與香腸 拉維.香卡印象

當我們跟隨在西方人之後,共同狂吻著這彷如印度音樂唯一的象徵,而冷落了其他印巴音樂大師時,是否該誠實地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評賞標準?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瞄準台東劇團

針對《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中〈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有關「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的觀察論述,台東劇團提出了在地經營觀,以爲回應。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靈魂深處的一泓活水

「南風劇團」新詮古代的《金瓶梅》,以一再重複輪迴的愛情故事,拓展出一個極爲豐富的內蘊意涵。即使有悲喜感的不協調,仍在嬉笑怒駡中,讓觀衆看見一份眞誠。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道歉與一些感想

台灣劇評過度唯我獨尊的一言堂心態,小同一把尺度衡量商業劇場與非商業劇場的演出,除了使評論失焦也斬斷了各種角度對話的可能。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世紀末沈重的和聲

《家族合唱》在傷悼逝者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世紀末的救贖,譜成多聲部的和聲,而這樂句是沈重而用力的。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高處不勝寒

《家族合唱》的整體氛圍是明顯的,但就作品論作品、就呈現論觀衆、就緣起論歷史傳續卻都有太多令人深思、値得討論的地方,圍繞著《家族合唱》所出現的種種,正可以做爲雲門及文化界深沈的觀照對象。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首次接觸「魅力」馬友友

馬友友認爲演奏者不應只是將音符丟給聽衆,應該將夾藏在音符間的故事唱出來。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鳳凰花開鳳凰城

「台南人劇團」正在嘗試破繭而出,走向半職業或職業劇團的規模,成爲台南市各劇團的龍頭和榜樣。我們在付出熱切的期望之餘,也就不能如旣往般地一味鼓掌叫好,應該到了以切磋的態度予以督促改進的時候了。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一道無解的謎 《Tsou.伊底帕斯》的探索

在《Tsou.伊底帕斯》中,編導將古希臘劇作家心目中的本性與命運之謎呈現給觀衆,將人類對自身的疑問,從古希臘時代的追索一直延續到今天。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肢體表現與時間敍述 「蝕」所帶來的一點反思

《蝕》與《白》觸到了舞蹈這門藝術的定位問題。這問題看來是舞蹈課的基本通識,但就像哲學對自己基本命題的解析般,其實複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