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帽子的不死精神
卓別林始終都是他的偶像,這不僅在馬歇馬叟單人默劇「畢普」(註1)中常見到卓別林的影子,此次演出的《帽子奇遇記》更是他的寫照,嚴格地來說,其實《帽子奇遇記》就是爲卓別林而作的。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 「戲曲改革」初期的《響馬傳》和《九江口》
這次「中國京劇院」來台演出的戲碼中,《野猪林》、《九江口》和《響馬傳》這三齣是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編歷史劇」,所謂「歷史劇」,其實指的是和「現代戲」相對的古代戲而言,對台灣觀衆而言,倒正可以藉著這類「老式新戲」來觀察近半世紀戲曲編導手法的變化。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屬於張藝謀的《杜蘭朶》
在這些敎人眩惑的表相之下,整齣歌劇的本質表現是否和它所呈現出來的華麗場景一致,是否充份地展現出歌劇中的音樂與戲劇性,是頗値得商榷玩味的事。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東西共築夢境
張藝謀爲走進太廟廣場的觀衆製造了一個東西方藝術交界的海市蜃樓,他使觀衆不加理智地確信這個正義、溫暖、愛情的故事永恒地發生在這裡,永恒的歌聲早就在重重深殿中湧動。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期待跨世紀接班人
面對傳統的困境,觀衆與演員都有責任。演員不入戲,觀衆就不入戲;觀衆不入戲,下次就不走進劇場;觀衆如果容忍、漠視心中的疑問,演員不精進,戲也就不會更好。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Tsou!鄒? 一個文化角度的戲劇反省
誠如媒體文字所言《Tsou.伊底帕斯》的確完成了許多特殊的成就,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然而,對人與實驗之間關係若不能有更深的反省,那恐怕也就無法成其眞正的意義。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白雲蒼狗話蘇彈
蘇州彈詞在淸代末葉流入上海,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隨唱片及廣播事業的興起,進入鼎盛狀態,主要是靠藝人的語言聲態來描寫環境、製造氣氛、刻畫人物、摹擬人物的言談和思想情感,這些都要傳神,才能感染聽衆。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舞出自己的英雄傳奇 《Tsou.伊底帕斯》的關鍵性轉化
這次參與演出的中壯世代的鄒族演員,做到極具關鍵性的突破;這種現象顯現鄒族族人深切希望本身祭典儀式與表演歌舞分際的釐淸,以及有心者對於傳統歌舞儀式脫胎換骨的殷盼。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世紀末的公案──《牡丹亭》
由上海崑劇團和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等聯合製作的全本五十五齣《牡丹亭》,在中國大陸演出後,不得「通關」赴美。關於這件公案,是一場權力對藝術的挑戰,結果如何雖無法斷定,劇團、媒體、跨國製作等在事件中的立場、是非,卻可以讓我們追索此─「公案」的來龍去脈。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兒童戲劇的眞實性 從「一九九八九歌兒童藝術節」的三齣戲談起
基於九歌兒童劇團在台灣的兒童劇界有著元老級的地位,又因其對台灣的兒童劇場、戲劇敎育的推動,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我們期待他們能藉著對過往作品的重新省思,打破社會認爲「兒童劇就是簡單劇」的刻板印象,呈現戲劇「眞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