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敘事美學的危機 《天臺之蛙》觀後

後現代劇場淪爲意象製造廠,這是八〇年代小劇場運動的一項「遺產」。《天臺之蛙》確實展現一股意象之流的動能,但是,一旦意象之流失去觀照的焦點而變成亂流,意象拼貼流於「後(現代)而不厚(實)」,未免無趣。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一個政治性的問題 對「反劇評」現象的一點思考

「反劇評」現象其實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議題,這個議題大約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劇場資源分配的權力關係,一是歷史定位與解釋權的爭奪。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更積極的角色扮演 談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的敎習工作坊

透過種種民衆劇場表演的訓練方式,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結合了戲劇與敎育的技巧,爲專業的劇場藝術活動,和非專業出身的劇場愛好者,開闢了另外一條蹊徑;使得觀衆不再被動,劇場也不侷限於娛樂和欣賞,不但打破了演員與觀衆的藩籬,也使得所有參與者在思考上獲得深刻的啓發。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跳舞也可以很快樂

相對於悲觀,巴西人所採取的逆向思考──「樂天」表現,令我們驚嘆他們的生活哲思,並且轉化成藝術的呈現,而非只是肢體表演。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激發無限的潛能 「德國舞蹈劇場硏習營」

仲春,發現舞蹈劇場請到烏帕塔舞團前首席舞者海蒂.泰戈德爾來台,舉辦爲期一週的「德國舞蹈劇場硏習營」,帶來對肢體、舞蹈不同的思考邏輯。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說唱的戲劇,戲劇的說唱 評北京曲劇《煙壺》

曲劇悅耳動聽、感染力強,且單弦牌子曲加上其他曲藝動聽的唱腔,是曲劇戲劇表現的一大利器。然而說唱本質對其敍事和表現風格,却也產生了難以擺脫的影響。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懷念或者背叛 「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硏討會」的一些觀察與想法

如果姚先生不媚流俗、不求現實名利的精神價値,是我們希望在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中加以留存、記錄(記憶),以供後來者追念的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以同樣的堅持自我期許,以同樣嚴肅的態度、不計私利或個人情感地對姚先生的創作與理論加以檢視,或許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方式。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品味大競技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的一些省思

所有活動的舉辦皆須集思廣益,所有比賽的評判方向及給獎標準也需隨著社會的脈動進行調整,本文基於做爲一位舞蹈觀察者的立場提出看法。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默劇、中國、馬歇馬叟

默劇是馬叟傳達自我意念的主要方式;他以默劇表演印證了他的偉大,但是他的偉大實來自他對時代的體認、眞情的執著及對所有藝術深入的了解。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雅樂舞本源論

陳玉秀帶領十數位各有專長的參與者,舉行一場雅樂舞訓練的發表會,細心的體驗肢體動作與內在精力源頭間的契合關係,會後引起觀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