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納西古樂錚錚詠歎 雲南麗江古樂活化石

從節目的安排上,我們可以淸楚看到這是按照道敎「洞經」科儀的演出,只要樂聲揚起,一種說不出的氣氛立即感染全場,大家似乎已忘記是來聽音樂的,當潛心進入納西古樂樸實無華的樂聲中,只覺整個身心受到一股難以言喩的洗滌。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女人用男人的一年編一支舞 人體舞蹈劇場在柏林

定居於紐約藝術家謝得慶做過多個以One Year Performance爲名的行動藝術作品(編按),兪秀靑再將其作品透過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做了不同的詮釋,她的作品可說是在反叛中尋覓出路。

PAR /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平庸與卑微 締觀縱覽看崑劇

對於戲曲,尤其是傳奇,或許要通過「縱覽」與「締觀」兩層視角來觀賞,才能得到盡情的享受吧。當然,其中除了劇作者的經營外,也有歷代演員的加工創造,更多的則是二者的相輔相成。

PAR /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也聽露露說些什麼

與其將《露露聽我說》解釋成婚姻的第三者,筆者寧可將之視爲現代人的心靈失衡。許多人在世紀末的光怪陸離中失去了自己,期望透過別人的經驗、算命、風水、心理分析等方式,找到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1998、1999、《2000》

在看過魏瑛娟的幾齣戲下來,喜見她在導演手法上的掌握益見成熟與精進,不過一個非劇場界的朋友,卻說她的戲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我不嘵得有多少人這樣覺得?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亞維儂退燒後

亞維儂藝術節的特色及魅力何在?其代表意義爲何?參演團隊是否從中得到激發與啓示?就藝術節本身,我方政府的交流政策、表演團隊的藝術風格等方面來看,整個活動突顯「藝術節行政組織」、「國際交流意義」、「表演團隊創作」等省思議題。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亞維儂裡的海潮音

優劇場的《海潮音》歷經了國家劇院、木栅山上老泉劇場等不同版本的修訂後,終於在法國的亞維儂找到了他們的知音,可是在備受國外觀衆稱譽的同時,它又呈現了什麼樣的意義呢?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狼城霹靂.劇院迷情

從這次的製作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個團體缺少的只是官方意識型態的認同,進入國家藝術殿堂演出無疑是一場文化加冕典禮,通過了這項儀式,似乎也得到國家機器的認同與尊榮。但是霹靂需要通過這個儀式嗎?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我是誰?來自邊緣的聲音? 「澳洲火種舞蹈團」觀後

處於經濟掛帥、跨國資本主義籠罩全球、商業滲透藝術經紀及贊助制度的現今社會中,在重建、保護少數族群文化,或者,想藉由說出「我是誰」來建立身份主體時,如何表現眞實的自己,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大問題。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沉默的愛念 從《被遺忘的神祇》談起

對張曉雄而言,諸神雕像只是「創造者思想寄託的具象化」,有趣的是,誰是「創造者」?而其「思想」與「追求」又是什麼?在遺忘的過程中,這些問題沒人記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