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競技或對話? (中國)旅程九九

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策劃,海内外不同領域華人藝術家「同台獻演」的「中國旅程」,已經進入第三年。 演出部分今年請來了北京的孟京輝,上海的張獻,台北的魏瑛娟,澳門的李銳俊,香港本地的陳炳釗和榮念曾。其中半數(張獻、魏瑛娟、榮念曾)爲去年「回鍋」的客人。這種組合,持續交流的意義遠大於「競技」,雖然兩者並不牴觸。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遊眠世代的離魂曲

《春季》靈感取自日本十九世紀浪漫派作家泉鏡花的小說《春晝》及《春晝後刻》,原書講述的是一段在陰陽兩隔後仍相互追尋的淒美愛情,到了小池手上,意境被無限擴大,連性別的界線也模糊了。百年後的《春季》,勾勒的到底是末世紀的前景,還是憂國者的心像,或者,一切不過是午後寤夢裡的浮光掠影?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在霧色蒼茫中相對無言 茱莉亞弦樂四重奏上海演奏會

此次茱莉亞建團五〇年來首次上海之行,演奏作品的年代跨越了三個多世紀,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十足的大師風範。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活的化石 漢唐樂府《荔鏡奇緣》

此次《荔鏡奇緣》,選取了閩南語系中的古老戲文〈荔枝記〉做爲演出骨架,以加強「故事情節」爲訴求,更加顯示「漢唐樂府」立意邀請觀衆進入南管世界的誠心。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留白之後:葛羅托斯基在卡地夫

一直以來葛羅托斯基被套以不同的思想主義解讀,不同的文本呈現不同的葛氏說法,以及隨即而來的爭議,「葛羅托斯基」已然成爲一個複合名詞,定義隨著文本而漂浮。大師已故,如歐忍辛斯基語重心長地說:「豎一座紀念碑將是讓他眞正死去的鬧劇」。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音樂匣子裡蠕動的白老鼠們

布克納依眞實故事改編的《胡錫傳》,是多位導演執導下常演出的劇碼。今年香港藝術節請來瑟夫.納殊的舞蹈劇場,又是《胡錫傳》另一場跨界版本。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台灣的東尼獎眞的不遠嗎?

報紙廣大的發行範圍,和電腦網路的新鮮魅力,或許對戲劇推廣會有相當成效,但粗糙錯亂的評選活動對這樣的目標絕無助益, 只會讓創作與欣賞的專業知識與態度離我們更加遙遠。

PAR /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巴洛克時期的演奏美學 聆賞柏林愛樂首席獨奏家室內樂團

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們爲藝術最高的境界定下了一個標準──眞、善、美。柏林愛樂首席獨奏家室內樂團首次來台的兩場演出,相信爲熱愛古典音樂的人們,對眞、善、美帶來新的省思。

PAR /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在我們故鄕的永恆廢墟 拆開「虛構飛行、給演員S的信」

一九九八年,在一場名爲「虛構飛行」的演出中,熟悉黎煥雄劇場的觀衆,在拆開一封寫給不定人稱「演員S」的信的同時,也收到一封寫給過去劇場的信。重逢其中風采依稀的河左岸語句:覆沓的記憶的圖景、迴環往復的語言與意識的倒影,將斷裂的往事重又接續起來……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危機=轉機 爲芭蕾創造環境

芭蕾演出經常是八〇年代藝術季的開鑼主要節目,但好景不常,隨著社會風氣、文化政策的改變、本土藝術受到重視,相對的芭蕾的演出減少了活動空間。筆者認爲如果能適切地將本土文化注入芭蕾創作中,演出和推廣並重,必可爲台灣芭蕾創出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