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高速疾走翻天覆地的「普末」歌劇 龔志成新作《迷走都市》觀後
龔志成自己將《迷走都市》定位為解構歌劇(deconstructed opera),他認為這個作品本身建構於音樂上的多重感官經驗,有著豐富的敘事及視覺元素,但這些元素卻被樂手、歌唱者、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以及詩人共同拆解及重新定義。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革命聖潔化的光輝進程 《白毛女》的世紀變貌
在八大樣板的舞劇版本中,喜兒從飽受欺負的未婚母親,蛻變為聖潔的革命聖女。通過不斷地反抗,喜兒保全了父權制度下所要求的貞潔,因而具備著巨大的完善價値,更値得予以拯救了。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跨越時空的東西交流 中法合作版《梨園幽夢》法國巡演
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園幽夢》,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說開啓了另一種國際舞台的契機。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從大安森林公園演出《弄臣》說起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在表演工場唱「獨角戲」 記「一支獨秀──臨界點八女二男的獨角戲」
臨界點的團址「生活劇場」提供了一個場域,沒有任何藩籬,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對小劇場演出有興趣的各路人馬,幾乎都能夠吸納,具有某種「同儕匯集力」,看似組織結構鬆散,卻像一隻變形蟲一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輪廓、變換自己的面具。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風格與詮釋 看《哈姆雷特》與《馴悍記》有感
所謂「原汁原味」這樣的說法,不僅語義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比較値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風格與角色詮釋的問題。因為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表演團體──尤其是導演與演員──對搬演戲碼的認知與詮釋。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拙相」的輕喜劇表演 談日本「折衷的作品」之《東方見聞錄》
沒有激情高潮的《東方見聞錄》,正是一個輕喜劇。每個片段的獨立畫面在當下便已經完成其功能和意義,而毋需等待它們累積成為某種情緒高點或戲劇張力。嬉戲的形式與自由的精神,便是作品的精要。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傳唱於故事裡的希望 從楊維克劇團《一千零一夜》談起
為了能把「前衛」與「通俗」這兩個狀似南轅北轍的槪念冶於一爐,楊維克劇團一方面積極建構團方與外界間綿密的聯繫網路和暢通的對話機制,藉以掌握藝術風潮的走向,刺激劇團在創作、營運上的穩定成長;另方面則回歸到教育層面,透過相關的推廣、研習活動,來做系統性的戲劇扎根工作。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舞踏,昨日漸行暗去的身影 再看永子與高麗的表演有感
當年舞踏給所帶來的文化衝擊,似乎已平復下來,反而更能抽離那些過剩的表現形式,看到剝開彩裳以後所裸露的身體,竟是與裝置、戲服、道具這些構成舞踏場域的符號一樣,不過是彰顯日本人獨特感性的一個符號而已。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以劇場書寫歷史的人 歡喜扮戲團《台灣告白【六】我們在這裡》的族群意涵
台灣客家的歷史命運,到底根基於抽象的客家槪念,還是客家人在歷史現場的切身記憶呢?歡喜扮的大多數演員已經用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語言和他們的記憶,替客家台灣史寫出了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至於教科書上面的歷史,就讓他們留在劇場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