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沒有「糖」吃的耶誕夜 看音樂會形式的《糖果屋》
文化經驗移植不易,各演出環節、整體配套思維等問題能夠有效果地處理解決,才能真正提昇本地表演藝術的素養。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歌舞劇也有春天 看春禾劇團的《愛情哇沙米》
令人無法逃避的是,《愛情哇沙米》再度出現台灣歌舞劇中最嚴重的老問題──表演人才的缺乏和專業訓練的不足。另一方面,令人好奇的是,傳播媒體資金的投入,是否意味著台灣的歌舞劇有機會走向更專業、更國際化,也更商業行銷的演出規模?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擺盪於符號與意象之間 看Pappa TARAHUMARA《WD生之祭》
小池博史對於意象的迷戀,比較缺少的正是對於意象背後精神狀態的反映,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符號而已。我們在《WD生之祭》裡看到各種意象化的動態圖形,可以從中意會到生命的脆弱或戰場的陰影,但,我們卻幾乎感受不到舞台上身體的「現在性」。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異色蓮想」與「意識聯想」 看台北民族舞團《異色聯想-藝色聯想》
年代久遠的民族舞蹈有一定保存的重要,但更有重新發展的必要,二者應兼而顧之,一旦執著不化,則藝術空間也將減縮。若只是傳承而不發展,可能連傳承都會出問題。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引發「東方主義」焦慮的《金寶貝》 從台大戲劇系的公演談起
本劇弔詭的是,「戲中戲」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潮的衝擊下付出家毀人亡的代價,但是故事結尾時,「金寶貝」阿安肯定父親所做的一切改革。劇本的表面「教喻」可以簡化為:當東方遇見西方,新舊思想引爆致命的衝突,毀滅後的救贖則寄託在信基督、生小孩,如此這般地才獲得重生。這樣的命題的確頗令人不安!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再多說一個故事,再多走一段路 看第二代劇團的《舖軌》
第二代劇團以百老匯為基礎,卻走出了一條迴異於百老匯誇耀炫弄的動人情愫,這一點,也許是我們發展中文歌舞劇的過程中所應好好學習的。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舞壇永遠的巴瑞辛尼可夫
滿堂觀衆聚集在國父紀念館内,為一睹舞壇超級巨星巴瑞辛尼可夫的舞台丰采。沒想到一晚不見其拿手的古典好戲,反而是平時略嫌冷門的後現代舞蹈。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琤琮曲音難掩瑕 曲劇版《四世同堂》觀後
《四世同堂》改編成曲劇以後,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曲劇誇張一點、反常一點,並無大礙,因為觀衆的注意力常常為演員的聲腔所奪,不會太計較邏輯及像真的問題。缺點當然是難以改變原作的失實之弊。最可惜的是,因為匆匆交代故事、介紹人物,反倒忽略了小說《四世同堂》中那種對北京氣氛的營造,作為一齣以北京為背景的地方戲,使人覺得「京味」不足。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極限風在舞蹈 從露辛妲.伽爾斯的《協奏曲》談起
「極限藝術」探索審美經驗的相對價値:畫作與雕塑不只是佔據空間的實體,也刻劃出畫廊中沒有被填滿的空間,原本是上下文的展場變成内容的一部分,《協奏曲》就有這個特點。
PAR /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來自北國的身影 看加拿大溫伯尼專業當代舞團
整場演出最吸引人的,是隱藏在舞作中的人文背景。為什麼這些舞者的外貌如此壯碩、樸實?舞步可以如此悠閒,這種緩慢的步調是台北人無法體會的,這是加拿大人的文化,也是溫伯尼居民共同的身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