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一曲單弦話蒼涼 曲劇「老舍三部曲」觀後

北京市曲劇團的團員們有著在台灣不多見,或者說已經看不到的紮實、完整的舞台基礎訓練,不但有傳統曲藝的根柢,更有西方舞台劇的「新」概念,從而在舞台上創造出了一種不失傳統風韻,但卻寫實内斂的表演方式,十分適合用來表現老舍的作品。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年輕的鷹 記李雲迪與布達佩斯交響樂團

李雲迪在鋼琴上的特殊之處是,他在一般人尚未清楚明白自身意向的年齡時,已經能將彈琴為「樂」(ㄩㄝˋ)這件事與其人格特質結合,清楚自己的琴藝為何能說服聽者,並且相當了解自己在音樂中想說的是什麼;不論那是什麼,李雲迪起碼都做到「說出自己腦子裡有的、心裡有的、手上有的」;這正是一位演奏家的職業生命是否能延續的關鍵之一。

PAR /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我在地下鐵的舞台上看舞 世紀當代舞團《走出.出走》觀後

《走出.出走》不同於以往觀賞的型態,觀衆與舞者混融起舞,作品反映人們實際的生活層面,引領出無限的可能性。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開不完的春柳春花滿畫樓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隨筆

正由於老戲的表演形式已經一磨再磨,新戲則一切大都還在摸索嘗試當中,所以觀衆不必吝於給新編戲再次上演的機會,或許可以在某些新編戲中尋找足以發展出折子戲的好段落,加工之後再度上台,這樣才可能會有新的優質元素匯入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之中,繼續傳承下去。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竹林傳來夢中的哭聲 《竹夢》顯現的集體社會意識

《竹夢》的演出深深攪動了台灣人身分認同深層結構的文化記憶,不管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永遠都要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幽靈之間, 找到自己身分認同的基盤,雲門舞集大槪可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在部落與劇場間的山脊上放歌 看「原舞者」之《布農族傳統祭儀歌謠──誰在山上放槍》

一場感動人的演出,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絶對「忠於原著」;演出者與觀衆之間的共鳴,是成功的劇場首要目標,是形式的堅持等考量所不能取代的。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充滿智慧的鋼琴家 記普雷特涅夫鋼琴獨奏會

普雷特涅夫不彈衆人「想聽」的樣式,而是彈自己想達到的境界。當晚的貝多芬奏鳴曲正如他企圖想達到的「自然、自如、有效率,展現出巨大數量的小細節, 而不影響整首樂曲計畫的全貌」,因而流露出精神上的「交流與溝通」。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落花的心道 看梅卓燕的《花落知多少》在香港

想當年的《獨步》在幽幽的大提琴音樂下,與風與傘跳舞,仍猶在耳目;此次放諸福克旺舞團的多位舞者身上,有内化、婉約而飄逸的聲音,也有活潑、強壯和豪情的一面;體現了中國傳統風韻與德國著重力量質感的成功雜交。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動態藝術進駐公共空間的典型 在北美館看古名伸的《活.動.畫》

《活.動.畫》藉由接觸即興的舞蹈觀念,試圖將動態的舞蹈在靜態的畫廊和美術館等展覽空間演出。跳出鏡框式舞台後舞蹈相貌變得多樣,在開放空間中形成有趣的畫面。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各自各」的沈思空間 看香港「各自各千禧舞蹈系列」的「麥高利系列」

今年參與香港「麥高利系列」演出的團體/編舞者,由原來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國際交流的層面,來自日本的松島誠、南群舞子及動藝等演出團體,各擁有各自的題材、風格與個性,但有一個共通點:沈鬱、深憂,叫人迷溺於淡然幽邃的況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