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悲劇《伊底帕斯王》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任重而道遠 寫在歌劇《原野》在台灣演出之前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晚八時,由我作曲的中國現代歌劇《原野》由華盛頓歌劇院製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廸中心舉行美國首演。當帷幕在最後一個急速、強烈、悲壯的和音中徐徐落下時,全場近兩千名觀衆起立、鼓掌、歡呼達十餘分鐘之久。人們被這激動人心的音樂、緊張曲折的劇情、動人肺腑的歌唱所震撼……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玉三郎之美
原本不適於「女形」的瘦長體型,卻從日本古畫中捕捉靈感,坂東玉三郎顛覆了歌舞伎的假面美學,達到劃時代的突破。
PAR /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莎士比亞的劇場
莎士比亞不但寫劇本、參加演出,而且曾任戲院的股東長達十七年之久。我們閱讀莎劇時,不可忽視這三重身份,以及劇院硬體和劇本結構、品質間的依附關係。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芭蕾之星與歌舞伎之星的交會 Y.格瑞格勒布契與玉三郎的對話
參加對話的是當時蘇聯玻利喬劇場首席芭蕾舞團主持及藝術總監的Y.格瑞格勒布契(1927—),1957年編排第一齣舞劇,《石花》,獲得蘇聯舞蹈界之肯定,並確立編舞家之地位。1983年10月,他率領舞團到東京公演,經《朝日雜誌》安排與歌舞伎著名女形演員坂東玉三郎對談;西方芭蕾藝術與東方歌舞伎藝術在此交會。從彼此交換的意見中,讓我們不僅理解到東西方表演藝術在本質上的共同性及相異點,更對中、日傳統女形表達也提出相當開創性的看法;尤其坂東玉三郎在藝術境界之追求上的虛懷若谷,更是人如其藝。本文摘譯自1983年10月28日出版之《朝日雜誌》。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原野》的回聲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劇《原野》以中文在美國華盛頓首演,獲得熱烈的回響。在此摘選兩篇英文報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樂評、台灣樂評家呂懿德的評論,以及黃輔棠觀賞中國歌舞劇院在大陸演出《原野》的錄影後所作的評介,從不同方向對此齣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加以探討。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日本歌舞伎緣起
相對於典雅完熟的「能劇」,源起於庶民的「歌舞伎」至今仍保留一貫的改革活力。本文詳介歌舞伎的歷史、特色、情節類型,説明坂東玉三郎聲光身形之美的深遠背景。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大陸《原野》移植台灣舞台
由大陸作曲家金湘根據曹禺同名劇作所作歌劇《原野》,去年年初在美國華盛頓首演得到熱烈回響後,省交耗資近二千萬,邀請了旅義歌劇女導演王斯本返臺執導,德籍設計師舒勒富負責舞臺、燈光及造型,將於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五日在台演出。本刊特帶領讀者一訪臺中省交排練現場。
PAR /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賣酒起家的聲名 介紹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當今世上最著名的劇團之一,以融合古典與現代、高雅與通俗的精采演出,贏得國際性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