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乾淨的眼睛 今日大陸的兒童劇
謝幕已經六次了,掌聲還如連綿雨向舞台上噴濺過來。主角「男孩」再一次畢恭畢敬地向觀衆鞠一個躬,就蹦跳進側幕。北京兒童藝術劇團的團長說:「你演得眞好,覃琨!」覃琨哇地大哭起來,說:「我演的就是我兒子啊!」戲中的男孩面對的是父母離異的新難題。當年覃琨的丈夫離去時,她兒子也是十多歲。她演這齣戲時穿的就是兒子當年的衣服,只不過把衣袋捅破,演出時調皮地把手從口袋裡一下捅出來,演得觀衆一會兒笑一會兒哭的。每次戲演完,主持人在掌聲中提高嗓門說,你們知道扮演小男孩的是誰嗎?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表演藝術家覃琨,今年五十幾歲了!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假如歌劇是戲劇」 簡介《伍采克》及薛候的舞台藝術
歌劇不是戲劇。可是隨著歐陸「導演劇場」的風行,觀衆對歌劇「導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繼上期〈莎士比亞在歐陸〉中介紹法國導演薛候及其所導的《哈姆雷特》之後,楊莉莉再度深入分析薛候執導的歌劇作品,證明歌劇可以是、也應該是音樂及戲劇的完美結合,而非指揮與導演的權力之爭。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花‧獻給孩子們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成立於一九五六年,除文革時期的動亂停擺外,三十多年來,在大陸近百個城鎭演出風格迥異的多種劇目,爲廣大的群衆散播劇場藝術的花朶。
PAR /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淺說俄國戲劇
俄國文學起步甚遲,我國唐朝末期,他們才剛剛有了文字。第十世紀末,因爲東正敎會積極向北方傳敎,大量引進宗敎書籍,也介紹了一些世俗性作品(包括史書、戰爭故事等),對俄國的文學發展發揮極大影響。但亦因此,十一至十六世紀的作品大多爲宗敎文學,缺乏民族特色。俄國戲劇的歷史亦遠較西方爲短,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才出現模傚西方宗敎劇的演出,唯即迅速獲得回響。作者們還嘗試在劇中穿挿一些俄國民間故事或俄國社會的人物,使戲劇顯得比較世俗化,也比較寫實活潑,博得廣大觀衆的歡迎。於是敎會、學校、地方,都組織了越來越多的劇團,他們到處巡迴演出。十七世紀中葉,戲劇已成爲俄國人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到目前爲止,俄國人仍普遍熱衷欣賞戲劇,相當大比例的人民對俄國劇作家、劇碼和演員有深度的認識。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台灣鹹魚怎麼翻身? 吳大江談臺灣國樂的現況與展望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中國大陸國樂之現況 二次京滬旅行隨想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香港中樂團十五年來的成長變化
香港中樂團很可能是樂手編制規模最大,平均水平最高的中樂團。今年,它剛度過十五年來最漫長的一個樂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