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一人講演 《二○七一》述說氣候變遷

由皇家宮廷劇院製作、凱蒂.米契爾導演的《二○七一》,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戲劇演出的概念:從頭到尾只由一位演員——倫敦大學學院氣候科學教授克里斯.雷普利,坐在椅子上談七十分鐘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科學知識。劇院希望能夠藉此劇鼓勵公共參與,提高大眾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意識。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財政大臣秋季聲明出爐 為藝術界帶來福音

十二月初英國財務大臣奧斯朋在下議院發表的「秋季聲明」,為近年深受財務困擾的藝術界捎來福音,在這個作為明年政府預算報告的聲明中,奧斯朋宣告將考慮把管絃樂團列入稅務減免對象,也提到曼徹斯特的「工廠」劇場開發案與奧林匹克公園的空間利用,可說是為藝文界端出了幾盤政策牛肉。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出版、讀劇、檔案數位化 「開放劇場」讓大眾更認識當代劇作家

由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維拉創立的「開放劇場」,多年來以發掘仍在世的優秀劇作家,發行並推廣其劇作為職志,透過出版、讀劇等多樣活動,讓觀眾更接近、認識劇作家。去年十一月舉辦「當代劇本寫作週」,透過劇本甄選尋找新文本與新形式;也將多年來累積的各種文字與圖片檔案,包括出版的劇本、期刊、劇作家手稿、演出劇照等數位化放上網路,親近劇作家更為容易了。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高等戲劇學院開設預科 弱勢生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法國學制中的「高等學院」重視實務操作,是各領域菁英的來源。為了落實受教機會均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法國政府近年來努力拓展高等學院的預備班學生來源,讓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而法國中部的聖艾堤恩國家戲劇中心暨高等戲劇學院也在今年開設全法第一個戲劇學院預備班,遴選出五位出身較為弱勢的學生,以一年課程與補助經費協助他們踏上未來的戲劇之路。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戲劇奧林匹克」在北京 帶來劇場美學的衝擊

由北京承辦的世界劇壇盛事「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於十一月一日揭幕,展開為期近兩個月的多場演出,包括希臘的特爾左布勒斯、日本的鈴木忠志及美國的羅伯.威爾森等重量級大師齊聚。堪稱「戲劇之都」的北京,北京觀眾也算見多識廣,但世界級大師的劇場美學帶來的觀劇品味衝擊,也引發圈內熱議,未來可能的影響值得注意。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習主席「文藝講話」宣示 文藝發展就此「向左走」?

十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勵過於市場化的作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說「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 《青蛇》《白蛇》開閉幕妖嬈展姿

十月底開幕的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這次以「化」為主題,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這次的劇碼量較去年翻了兩倍,有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開幕大戲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閉幕則是瑪麗.辛默曼的《白蛇》,呈現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的化魂重生。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戲劇與文學的舞台互動 台灣與故事的社區交流

秋日的香港有不少表演藝術相關活動,讓愛好者忙得不亦樂乎!除了有精采演出,香港話劇團舉辦的「劇場與文學」戲劇研討會,則邀來許多劇場創作者與學者、評論人一同探討文學與劇場的綿密關係;另一方面,今年「台灣月」除了有國光劇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的演出,多項活動則將重點放在以大稻埕老城區對照香港西營盤,透過了解過去見到城市未來的「新願景」。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歌劇放大鏡下 當代歷史說了什麼? 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克林霍夫之死》

去年十月下旬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克林霍夫之死》,是描寫一九八五年義大利油輪遭到四名巴解成員綁架、並殺害一名美籍猶太旅客的歌劇,該劇一九九一年就首演,卻在這次重製演出引爆爭議,引來猶太團體撻伐,連前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也來抗議。但這真的是一齣「反猶太」歌劇嗎?在《戰馬》導演湯姆.莫里斯的詮釋下,劇中對暴力的分析、以及對暴力的譴責,雙軌並陳,事實上是對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雙方的全面透視。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剔肉削骨、拼貼重生的《波希米亞人》 看巴黎北方劇院實驗歌劇《咪咪》

去年底在巴黎北方劇院演出的《咪咪》,說是改編自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其實更是一群年輕藝術家對傳統經典歌劇去骨削皮的實驗——腳本與音樂只保留《波希米亞人》的情節主幹,隨意取用其他歌劇的零星片段,拼貼出一幕幕貌似《波希米亞人》的圖樣,再予以連綴而成五彩斑斕的《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