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12期 / 藝@CD

聽爵士 讓你搖頭晃腦樂一夏

對台灣觀眾來說,夏天好像特別與爵士樂關係匪淺,一來是「夏日爵士派對」總是在這時候邀來重量級爵士樂演奏家讓人親炙丰采,二來爵士的熱鬧氛圍,也似乎特別能與夏天的消暑需求搭配,所以CD也要來聽爵士囉!

PAR / 第212期 / 藝@電影

影像貼身 看見藝術家的「藝識形態」

國民戲院於八月推出了「藝識形態」影展,辛苦蒐來重量級的夢幻片單,網羅了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的影像紀錄,讓我們不用出國就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新的潮流。

PAR / 第211期 / 藝妙人物事

劉梓潔 寫作與拍片 一切隨順自然

定位自己是「寫字的人」,首次擔任導演的劉梓潔,就是把自己的得獎散文改編搬上大螢幕;《父後七日》出自她處理父親喪事的親身經歷,台灣鄉俗與親族濃情,讓這部題材少見的電影充滿黑色幽默,也讓她療癒失親之痛。現在的她,最有興趣的創作領域仍是小說與散文,希望生活中只有兩件事:瑜珈,和寫作。瑜珈帶動作息,及帶來「不去強求事情」的人生態度。在收穫與耕耘之間,她隨順而自然,水到而渠成。

PAR / 第212期 / 藝@展覽

素人畫家洪通筆下的流轉世界

素人畫家洪通是台灣的藝壇傳奇,從未受過訓練的他五十歲才開始提筆作畫,卻展現出素樸有力又充滿奇想的創作,在一九七○年代掀起「洪通狂潮」。此刻正在台北紫藤廬展出的「生命在萬化中流轉─分享洪通,周渝私人收藏展」,難得地展出多幅洪通的大幅畫作,讓觀者得以重溫他那充滿魔力的藝術之美。

PAR / 第209期 / 藝@書

一闕關於顧爾德的文字變奏曲--關於《演奏寂靜:顧爾德的21個極短篇》

《演奏寂靜:顧爾德的21個極短篇》作者Mark Kingwell藉著顧爾德的種種──他留下的錄音、言說,他的生平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哲學思辨的對象。全書可以說是一闕文字的變奏曲,以「顧爾德」為主題,所有相關的哲學、音樂、歷史、文化研究都可被觸及。

PAR / 第209期 / 藝@CD

路遙知「馬」力 日久鑑琴音--馬友友的三場大夢

馬友友四月底才剛帶著絲路合奏團訪台慶祝絲路計畫十周年,這位當年的Lyrita相中的大提琴新秀,如今早是Sony台柱且難擋華髮微禿。隨著他的音樂路越走越深、越廣,樂迷已難三言兩語描繪馬友友樂風。 今年,樂壇忙翻蕭邦、舒曼,不過馬友友卻有張去年就錄好的孟德爾頌,今年才來發行攪局,可當成他回歸古典的成績單。不過另外兩張《歡樂頌》、《馬友友的電影情緣》,恐怕更散發著他那股熱騰騰的「馬」力!

PAR / 第211期 / 藝@書

虛實之間 為音樂與歷史解碼

近期出版的兩本翻譯小說《巴哈末世密碼》和《西班牙琴弓》,雖然都是以音樂為主題,但寫作本質卻大相逕庭。前者以虛實交錯的情節打造為湮沒歷史揭密的過程,後者則從實入虛,把原本要寫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傳記改成以大提琴家為小說主角,把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歷史編織入戲。

PAR / 第211期 / 藝@CD

古典音樂是死是活?

PAR / 第209期 / 藝@電影

他們用電影談「情」說「愛」

很芭樂的標題,只是用來說明電影這個媒介是多麼地有用,以及跟這個月的精采電影搭上線。電影裡說愛不稀奇,好玩的是愛的類型之豐富與說法之多元,這個月的五部院線片,讓你看見電影談情說愛的本事!

PAR / 第213期 / 藝@書

《劍橋劇場研究入門》 試圖給劇場新定義

長久以來,劇場研究幾乎被視同戲劇文本的研究,但到了今日,劇場研究來到了一個領域、定義、研究焦點都正待轉變的關鍵時刻。由於劇場本身具有高度複雜特質,不論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們想研究的題材。《劍橋劇場研究入門》一書,盡可能攤展劇場研究的所有摺縫,一方面揭示新世紀劇場研究的面向,一方面也似乎也含有重釐劇場的新定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