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14期 / 藝@書
表演,就是要活生生的!--親訪《演員與標靶》作者迪克蘭.唐納倫
知名英國劇場導演迪克蘭.唐納倫是當代重量級的莎劇導演,他與尼克.歐默洛所創立的「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製作了多齣精采新詮的當代莎劇,唐納倫與俄國演員合作的全男班《第十二夜》曾於二○○八年訪台演出,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根據多年與演員工作的實務經驗,他寫成了《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and the Target一書,以流暢而幽默的文筆深刻剖析演員的工作與表演觀點,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馬汀尼翻譯中文版並即將出版。馬汀尼老師在出書前,特地在英國訪問了作者唐納倫,一談他對表演的思考與劇場工作的關注焦點。
PAR / 第217期 / 藝@書
框架之外,讀出新表演
黑眼睛文化的「劇場手邊書」系列自○七年底開始發行,至今已推出至第九本,端出的菜色也盡是過去較著重劇本和史料的台灣劇場著作少見的方向。近期出版的兩本《空間的表演》與《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反舞蹈、非身體》,更讓人不約而同讀到了一條表演藝術未來的可能路徑―― 框架之外。
PAR / 第215期 / 藝@電影
金馬奔騰 馳騁舞台幕後
十一月一到,又是每年影迷的朝聖大拜拜季節!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邀來幾部紀錄片,讓影迷可以看到燦爛舞台背後的藝術家與工作者秘辛,優美演出背後的血汗與人性。
PAR / 第216期 / 藝@電影
影展秀電影 好片院線會再見
影展大拜拜,未必幕落人散一場空,好電影在這裡總會找到繼續發光的機會,若不是早被片商定下,就是在影展中被片商相中購買。這次介紹多部影展參展片,就是要繼續上院線吸引你的目光……。
PAR / 第216期 / 藝@展覽
兼融傳統迸發的印度當代藝術新能量
「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中,廿九組印度藝術家帶來六十三組雕塑、裝置、錄像、攝影等作品,主題涵蓋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貧富差距、政治、戰爭、生態浩劫等議題與現況。印度當代藝術家反芻豐厚的傳統底蘊,融合當代思維與美學手法,勾勒社會生活的梗概,多元的創作面向早已超越一般對印度的刻板印象。
PAR / 第217期 / 藝@CD
路易斯與路西耶 讓貝多芬也瘋狂!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作品,在新世紀依然受演奏家喜愛,不斷推陳出新灌錄新輯。由英國鋼琴家保羅.路易斯與BBC交響樂團合作灌錄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全集,細膩的鋼琴與溫暖的管絃令人驚豔;而以爵士風演奏巴赫聞名的鋼琴家賈克.路西耶,這回則選擇挑戰貝多芬,《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主題與變奏》中以第二樂章的主題創作了十種不同的變奏,面貌多樣動人。
PAR / 第215期 / 藝@展覽
篠山紀信的攝影 精心安排的謊言?
以替十八歲時的宮澤理惠拍攝全裸寫真集造成轟動,在日本藝能界有神一般地位的攝影師篠山紀信,他的鏡頭下除了有女星的美麗形貌外,其實還有許多對日本社會的多角觀察。這次在北美館展出的七十二件攝影作品,具現七十歲的篠山紀信自一九六○年代至今的八大主題,分別呈顯上癮東京、篠山廣角、藝術家、女星、歌舞伎坂東玉三郎、東京胴體、魅影、夢幻等。
PAR / 第214期 / 藝@書
打開「馬勒世界」的第一道門 --打開「馬勒世界」的第一道門
馬勒的創作與《少年魔號》之間的關聯可說是盤根錯節,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所編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意在理清脈絡,透過七篇論文,探索馬勒龐大的音樂世界。
PAR / 第217期 / 藝@電影
衝著導演的面子 你應該去看!
廿一世紀不比上個世紀,這十年間作者論不太吃香,加上大師導演逐一凋零,好萊塢電影高度分工,品質愈來愈優,具有風格的導演受到各種影響,與商業上的拉扯妥協,品質再也沒有一定,但過去作品的質與量,卻也成為挑選影片的重要參考座標。
PAR / 第217期 / 藝@展覽
攝影之眼 凝視「庶民」的真實
即使在數位攝影已成主流、電腦修片無所不在的今日,影像記錄真實的功能仍然存在,且也是攝影藝術家期待的方向。在由十二組藝術家/團隊參與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與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中,即以「庶民」為鏡頭主題,或呈現社會真實透露批判觀點,或回復單純攝像的原點,皆著眼於攝影的本質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