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14期 / 藝@CD
見山是山不是山
當我們忙著將文件貼上標籤,分門別類放入不同檔案夾裡,有人正朝著自己心中嚮往的聲音前進,沒有國界、沒有局限。史汀《搖滾交響夢》與吳彤《我一直聽見自己的笙音》,兩張以「跨界」為發想的專輯創作,讓兩位東西方搖滾歌手,勾勒出他們對音樂的寬闊視野,也讓人在聆聽時對其中的萬千變化,不斷湧出驚喜與感動。
PAR / 第214期 / 藝@電影
女性影展玩「酷」 狂飆影像創意
今年邁入十七歲花樣年華的女性影展,透過「玩『酷』影像.搖滾女孩」的活潑主題,分為六大單元「新銳女流」、「女身異想」、「親親媽咪寶貝」、「青春記事簿」、「酷兒派對」、「女孩視界.聚焦台灣」,帶給觀眾豐富的影像盛宴。
PAR / 第214期 / 藝@展覽
行動劇式的嘲諷批判
在展場為因花博會移植而枯死的樹木用玄武岩立碑,把展場空間網拍出去給藝廊展畫好募款買更多玄武岩……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中展出的石晉華,以行動概念藝術批判市政府破壞環境的粗暴,並嘲諷藝術的交易性之無所不在,令人深思。
PAR / 第210期 / 藝妙人物事
姜秀瓊 人與心靈的無形風景 比外在的風景更深
身為電影工作者,《乘著光影旅行》導演姜秀瓊既當過演員,又是剪接、編劇、製片、導演,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體認。出身戲劇系科班,她卻更愛電影中呈現出來的生活真實感:「生活的多元性是我最重要的養分。」
PAR / 第210期 / 藝@書
冷眼靜觀滿地瑣碎
身分多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戲劇的實踐上別有見地,透過香港戲劇學者方梓勳以對話問答,讓高行健道出他的戲劇理念與創作觀。他指出,如果戲劇家有種社會職能,最多只能是一個觀察者,一個揭示者,藝術家要有一雙冷眼,一雙把自我盡量排除的中性的眼睛,當然也排除掉盲目的自戀,做一個冷靜清醒的觀察者,對世界的認知才會開始。
PAR / 第210期 / 藝@CD
體驗夜的美麗與華麗
在如絲絨般的夜裡,聆聽女高音安娜.聶翠貝可的專輯《寧靜的夜晚》與長笛演奏家帕胡德的《歌劇幻想曲—帕胡德的歌劇之夜》,讓人分別感受品嚐到「夜的美麗」與「夜的華麗」,可說是浪漫的夜裡,音樂無盡想像的美好延伸……。
PAR / 第210期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看見森巴舞外的巴西
台北電影節邁入第十二屆,今年的主題國家是巴西,為巴西二○一四世界盃足球賽和二○一六奧運提前熱身,透過影像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除了森巴舞之外的巴西;台北電影節的另一個特色是青年導演,不同於金馬影展的大師選粹,這裡引介的是年輕導演的發跡電影。
PAR / 第213期 / 藝妙人物事
許哲誠 忘掉黑暗 用音樂熱情地擁抱生命
雖然天生看不見,視障鋼琴家許哲誠卻以音樂天賦開了生命的美好大門,他不但彈得一手好琴,還跟恩師范德騰一起上台演出,彈唱俱佳地在《彈琴說愛》中「說相聲」。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他,如果可以選擇,還是寧願選擇「看不見」,因為他樂於擁抱這個世界,樂於相信人性的善良。
PAR / 第210期 / 藝@展覽
高堤耶+蕭畢諾=反服裝秀的反舞蹈
法國時尚搞怪天王高堤耶,與法國當代編舞家蕭畢諾攜手合作多年,打造了一齣齣舞台上前衛趣味的時尚場景,刻正在北美館展出的「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正是將兩人合作的十二齣舞劇的舞衣和配件展出,讓人睹物揣思兩人當年精采的「反服裝秀」之「反舞蹈」。
PAR / 第212期 / 藝@書
音樂的美好與折磨
一個是名聞國際的音樂大師,一個是因為《鋼琴課》的優美文筆才受到英語世界重視的作家,《想飛的提琴手》和《鋼琴課》都是在探索音樂可以在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克雷默想知道「可以不走音樂路的理由」,奈茲則想知道自己「可以走音樂這條路的條件」。他們兩人都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同時,也受到音樂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