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11期 / 藝@CD
古典音樂是死是活?
欣賞古典音樂數十載,我心底蘊總是盤旋著一個聲音、一個擺盪……「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 或許作曲家已死,但演奏家是活;或許演奏家已死,但樂迷是活;或許樂迷已死,但作品仍活。樂譜記載看似是死,但演奏詮釋卻如此活生;唱片錄音是死,音響重播卻又讓它復活。而這幾張Tacet迷孃系統錄音,更讓我心底蘊的擺盪,晃得更High了。
PAR / 第211期 / 藝@電影
3D當道 讓你親臨尬舞現場
自從《阿凡達》掀起全球吸睛(金)效應,「3D」就成了今年電影的潮詞。不管是武俠片、動畫片都有3D版本,現在連街舞勵志電影也來「3D對決」一番!想近身體驗舞者在身邊快舞、空中飛人飛撲到你身上的快感嗎?進電影院就對了。
PAR / 第213期 / 藝@CD
時間的心情故事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也適合書寫時間的心情故事。《寧靜之丘》與《流轉時光》這兩張專輯,以「時間」作為概念出發,讓人聆聽時特別能感受到時間的流轉與風景的變化,也鋪陳了創作者的回憶與感懷。
PAR / 第213期 / 藝@電影
華語電影混搭風 讓人耳目一新
自從《海角七號》《艋舺》掀起風潮後,華語電影的氣勢是愈來愈旺了。九月上映的幾部華語電影更展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有趣的是裡面都可看到一些「混搭」,或劇情、或演員,讓人耳目一新。
PAR / 第213期 / 藝@展覽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館的影像魔力
老照片不只有悠悠的歷史氛圍,更是充滿魔力的時代印記。現在正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展出攝影工作者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多幀百年前的老照片首度曝光,讓人窺見舊時代的人文風景。
PAR / 第206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創作者的夢幻烏托邦—日本靜岡縣舞台藝術中心
「靜岡縣舞台藝術中心」分為兩個區域,位於JR東靜岡車站旁邊的「靜岡藝術劇場」,以及位於大約三十分鐘車程山上的「舞台藝術公園」。「靜岡藝術劇場」狹長的建築本體呈現出流線型的線條,外牆全部被暗藍色調的磁磚所覆蓋,看起來像是一艘軍艦,或是一頭藍鯨。「舞台藝術公園」距離東靜岡大約三十分鐘車程,整體而言是一個公園設施,茶樹園滿佈其間,辦公室、劇場、戶外劇場、排練室及宿舍等聚落建築就分散於茶樹的灌木叢中。
PAR / 第206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到自己的生活 發現文化的美好
「如果無法看到自己的生活,就無法看到自己的文化。」陳板說。從社區家政班、歌謠班、韻律班,到社區巡守隊、掃街、資源回收,至發展到向相關單位提案,對國家施政之缺失提出社區的觀點或解決方案,參與感創造了社區居民對於在地社區的美感認同。從生活到文化,從社區到國家,從個人表達意見和美感到社區集體的重塑與再造,人民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就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壯美滋長。
PAR / 第208期 / 藝妙人物事
藝術新住民Jayanta 在創作中尋根
來自好山好水的印度曼尼普省,身懷多元劇場身手的Jayanta,為愛來到台灣,與台灣妻子、也是劇場工作者的林浿安共組了「EX-亞洲劇團」,從初來乍到時的惶惑不安,到四年下來端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阿濕波變身記》、《老虎和士兵》、《島》等製作,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令人驚艷,藝術新住民Jayanta,也在台灣穩下了創作的腳步。五月他將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合作《假戲真作》,讓劇場再度跨越語言與種族的隔閡。
PAR / 第206期 / 藝@書
薩依德的「音樂」表演
文學理論家薩依德的音樂素養,除了展現在之前與巴倫波英對談結集的《並行與弔詭》中,也具體呈現在《音樂的極境》音樂評論集中。相較於前者是兩人許多次在世界各處利用交會的短暫片刻所留下的對談記錄剪裁而成,頂多稱得上是圍繞著一些模糊廣泛主題所做的意見交流,後者則每一篇都是一次表演,展現薩依德的學識、文筆、音樂造詣。
PAR / 第206期 / 藝@CD
杜達美 揮灑音樂熱力的新英雄
在古典樂壇指揮星光幫中,來自委瑞內拉的杜達美,以其青春洋溢的音樂熱力,短時間內成為眾所矚目的未來大師。目前已接掌洛杉磯愛樂的他,與他在家鄉的樂團「西蒙.波利瓦」青年管絃樂團創造了不少音樂奇蹟,想知道更多,可以看《音樂的承諾》這部紀錄片,再配上這張《節日—拉丁管絃樂慶典》,感受少年大師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