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15期 / 談畫說樂
巴黎的美麗與維也納的哀愁--德布西、馬勒、荀貝格的崛起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也就是所謂的「世紀末」,巴黎的音樂與美術創作如何反映出繁華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在那同時,維也納為何顯得比較動盪不安?該城的藝術家們如何表現出一種「末世」般的焦慮與徬徨?
PAR / 第217期 / 談畫說樂
高更 從音樂中研創繪畫之美
高更比德布西大十多歲,兩人雖於一八九○年代曾在馬拉美家中的象徵派聚會中曾碰面,稍後由於高更的「出走」南太平洋,使得兩位大師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成為不可能,但兩人在「世紀末」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研創出來的繪畫與音樂格調,無疑是相當類似的。在這兩位大師所處的時代,並不是繪畫影響音樂創作,而是音樂影響繪畫創作;無論是塞尚、高更、秀拉的畫作,或是馬拉美的詩,都嚮往、憧憬著一種難以言喻、神秘而抽象的音樂性。
PAR / 第215期 / 藝妙人物事
劉季陵 讓你看見劇場裡的魔「幻」藝「術」
多才多藝的創作人劉季陵,除了是玩遍各式音樂的高手,也是下筆如花的詩人,而從十年前迷上幻術開始,他就愛上這種讓人體驗超現實的奇技。為了有更豐富的創造,他自創「魔浪超劇場」,將把幾米充滿魔幻感的畫作、結合音樂與幻術,在劇場中製造奇想的幻境,讓觀眾親自體驗幻術的藝術新境界。
PAR / 第216期 / 藝@書
「通俗教父」說故事--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書摘
多年來,無論是電視廣告、電影和劇場腳本、甚至親自粉墨登場詮釋別人的人生,吳念真說故事的功力總是壓倒性地令人著迷。有時不免想像,這些曝光了的故事是否更可能僅為冰山一角,其餘的都還在吳念真腦中伺機突出水面……這一次,睽違多年未出版著作的他,重新拾起文學創作的筆,任水面下的故事躍然拔出,新書《這些人,那些事》的故事,多數來自吳念真親臨現場的半生回憶。讀著這些生動且充滿戲劇張力的人與事,油然想起吳念真對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讚語:「通俗是一種功力。」在本書中,吳念真亦親自演示了「通俗」動人的不俗力量。本刊特地選摘精采篇章,以饗讀者。
PAR / 第217期 / 幕後群像
王希文 一把吉他 岔路開花
曾以電視配樂作品《曬棉被的好天氣》榮獲金鐘獎的新生代配樂工作者王希文,其實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因高中開始學吉他而與音樂結緣,原本念政治系的他,也因此走上人生規劃外的「岔路」。在美國念了電影配樂後,返台成立了「瘋戲樂工作室」,將以音樂劇《木蘭少女》的重製,展開新事業的起步。
PAR / 第215期 / 藝@書
巨人之殉--《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書摘
費時三年時間撰寫、累積二十五年作為馬勒迷的經驗,人稱「文化醫生」的林衡哲醫師,在蒐集各地文獻及鑽研之後,終於趕在馬勒逝世一百五十週年及兩百年誕辰的此時完成了他嘔心瀝血的鉅作《西方音樂巨人─馬勒》。即使坊間馬勒的傳記甚多,但最特別的是,這一本是以一位台灣人的觀點撰寫而成,書中「馬勒在台灣」一章,將馬勒在台灣的影響足跡詳加記錄,也是本書可貴且獨到之處。為此,本刊特地轉載書中精采篇章,以饗讀者。
PAR / 第216期 / 藝@書
誰改變音樂?誰被音樂改變?--
本月介紹的三本書,分別從三種角度書寫音樂與個人、與群體、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行文從抒情散文、夾敘夾議乃至專業論述,堪稱一次音樂文化書寫的小型爆炸,其結果當然繽紛奪目。
PAR / 第215期 / 藝@書
投射慾望的空畫框
名畫遭竊總是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新聞話題,而偷竊藝術品者還會被冠上「雅賊」之稱,也增添這種犯罪行為的曖昧性。賽門.胡伯特的《空畫框:藝術犯罪的內幕》則揭露了這種行為的背後的神秘面紗,讓讀者得以一窺背後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以及流傳在名畫四周的八卦光環。
PAR / 第215期 / 藝@CD
喬安娜.麥葛瑞格 混搭得自然精采
英國當代鋼琴家喬安娜.麥葛瑞格,是擁有遼闊視野並樂於探索無限可能的混搭大師。她的《鋼琴大玩特玩》專輯,曲目從文藝復興、巴洛克、現代、探戈、爵士一直到世界音樂,卻能因創意而水乳交融,每個作品如獲新生。而她的《郭德堡變奏曲》,更被譽為「繼顧爾德之後最富有靈感創意的郭德堡」
PAR / 第216期 / 藝@CD
馬勒年瘋馬勒
今年是大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誕生一百五十週年,而明年二○一一年則是他逝世一百週年,這位在世以指揮聞名,一生致力交響曲與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巨匠,在樂壇的地位與日俱增。 因此接連兩個「馬勒年」,全球各地有許多馬勒相關活動,無論唱片出版、音樂會、研討會、或傳記出版,是大家一起瘋馬勒的絕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