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20期 / 藝@書

說故事的自由

當自由如空氣般理所當然地存在,我們對自由的歌頌,相較於那些仍在不自由的拘禁下奮力呼求自由的人,總有幾分錦上添花的虛空。不曾體會過受限與禁制,我們如何能夸夸談論自由?從這個標準來看,伊朗籍的阿颯兒.納菲西與中國的章詒和,則毫無疑問地,都可作為持續以書寫追尋實踐自由的代表人。

PAR / 第218期 / 藝@書

傾頹的堡壘

如果說,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卡麥隆.克羅的《成名在望》、羅伯.薛菲德的《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曾經召喚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敗與甜蜜的音樂回憶,那麼創作路數堪稱一脈相承的陳德政,儼然可視為台灣音樂青春書寫系的新一代教主。《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為陳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國內樂迷間口碑相傳。本書為陳德政在廿一個月間執筆寫成的全新創作,以時間為樞紐,娓娓道出紐約生活四年半的音樂記事。讀此書時,不妨點燃一根蠟燭,播放專屬自己的青春專輯,在音樂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PAR / 第221期 / 藝@書

創造的美好時代

從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美國設計家伊姆斯夫婦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了創造的美好,就是自然優遊於不同的材質間,以創造之心自在地選擇最適切的表現方式。  

PAR / 第220期 / 藝@CD

春之聲 鍵盤上的韋瓦第

什麼樣的旋律,會不經意間喚起初接觸音樂時那份感動與回憶?在這個初春時節,讓我們來聆聽韋瓦第作品的鍵盤改編版,體驗與原版不同的錚鏦靈動,在大鍵琴家維托.朱利安.佛雷與鋼琴家傑佛瑞.畢格爾的指下,巴洛克樂音在新世記揮灑奇妙的魔力……

PAR / 第221期 / 藝@CD

縱橫古今之氣 跨越東西的韻

國際唱片品牌BIS最近與北市國合作了第二張國西樂跨界專輯《氣韻》,由法國薩克斯風大師克勞.德隆演繹鍾耀光《第二號薩克斯風協奏曲》,其中德隆表現了許多美妙動聽的長線條樂句,展現出融合「氣.韻」的東西方元素。另一也與北市國合作過、亦屬BIS旗下的長笛家莎朗.貝札莉也推出長笛經典曲目專輯,展現紮實功力。  

PAR / 第219期 / 藝@書

找回肉體的呼喊與存在

《茶花女》一劇演出後餘波蕩漾,但也讓人對鈴木忠志的劇場美學充滿疑問,透過《文化就是身體》這台灣第一本鈴木忠志著述集結之作,即便未必能讓觀眾全面釋疑,但也提供了另一條解讀鈴木忠志的蹊徑。  

PAR / 第220期 / 藝@電影

奇幻異境vs.文學顯影 兩影展精采上菜

喜歡影展趕集氣氛的影迷們,四月又有影展可以讓你大展身手了!金馬影展的分公司「金馬奇幻影展」,將在四月推出多部奇幻電影,連套帶組讓你看,肯定過癮!而喜歡文學的文藝青年們,也別錯過這次的「文學大師系列」紀錄片,透過銀幕追索台灣文學家的身影。  

PAR / 第221期 / 藝@電影

表演上陣,燃燒人生活力

電影以各種不同的風貌,描繪著表演藝術多元的舞台,這個月有劇情有紀錄有傳記,還有令人忍不住按讚的打擊樂怪片。走進戲院,也能感受在表演中燃燒的人生活力。  

PAR / 第218期 / 藝@書

作品是最好的生平介紹

《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與《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皆以傳主談論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為傳記主體,卻不因為集中剖析創作而予人過於專業、閱讀艱澀之感,反而透過傳主口述創作時的心理歷程、反覆琢磨作品的經驗,令表演藝術工作者「台上/幕前一分鐘,台下/幕後十年功」的箇中甘苦躍然紙上,也令讀者見識到對「細節」的注重,如何造就藝術大師的耀眼成就。  

PAR / 第219期 / 藝@CD

流浪者三重奏 濃郁而精準的樂音

法國頂尖三重奏團——流浪者三重奏,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