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31期 / 藝@書

若藝術形於閱讀、成於書

表演藝術在舞台上奪彩一時,但要轉換成書,就又是另一項藝術。近期剛好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金枝演社與紙風車劇團的相關出版,從歷史、私人情感與事件記錄等角度切入,呈現了三場精采的紙上表演。

PAR / 第233期 / 藝@電影

他鄉,漂泊人生的深刻印記

離鄉背井、流離他鄉,漂泊的生命離開養成的泥土,總是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透過電影鏡頭,我們看到「他鄉」對劇中人的影響,無論他鄉是北京還是印度,或根本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台灣……  

PAR / 第232期 / 藝@書

生命是一場終身徒刑

對一九九○年代就讀於美術科系的學生來說,謝德慶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在紐約完成的五件「一年行為表演」作品,像是一則「傳奇」。透過《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中文版的譯介,我們終於能了解謝德慶當時行為演出的全貌。

PAR / 第233期 / 藝@展覽

藝術,作為回映世界的鏡子

藝術,是一片映照世界的鏡子,映照出表象之下的世界。兩位錄像藝術家——崔廣宇與羅斯費爾德,分別在「二○一○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與「製造—世界」中,以揶揄、嘲弄的手法,帶領觀者看到人與環境間制約又荒謬的事實。

PAR / 第230期 /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PAR / 第231期 / 藝@CD

聲畫交織 蔣勳磁音傳「美」

由知名美學家蔣勳解說的《聲.情.印象》,是四張不同錄音所組合而成的套裝專輯,透過音樂與畫作的結合,讓整體音響變得更豐富、畫面變得更有想像空間。專輯不以特定的時代或派別作區分,而是以「主題」的方式歸納;沒有刻意找同期音樂家或深奧的旋律來作對應,而以古典、流行、經典改編及全新創作配搭,多樣化,但卻不干擾原有恬適寧靜的詩意。

PAR / 第232期 / 藝@CD

英倫人聲 謳歌生命

不安的年代,或許只有音樂能撫慰人心,尤其是如天籟的人聲。英國的男中音金利賽德與作曲家塔文納分別以《戰爭之歌》與《雅典娜之歌》兩張專輯,歌詠生命,提醒世人珍惜愛與希望。

PAR / 第231期 / 藝@電影

星光閃耀金穗獎

作為台灣電影新秀競技第一擂台的金穗獎,今年展現了更強勁的實力,除了有已獲台北電影節、金馬獎的作品參與,更有不少作品中閃現星光,屢見專業演員上陣擔綱,更增作品可看性。

PAR / 第232期 / 藝@電影

春天,我們與影展約會

四月春暖花開,也有三個頗重量級的輕影展,各有主題與訴求。由兩個老外創辦的「城市游牧影展」,今年有許多日舞影展的影片,也首度出現老外拍的台灣電影。邁入第三個年頭的「金馬奇幻影展」有精采的黑色喜劇。新北市電影藝術節則有令人期待已久的溫德斯3D《碧娜.鮑許》,還有哈維爾的唯一一部電影遺作。

PAR / 第230期 / 藝@CD

回眸一聽 李斯特年三帖補藥

李斯特逝世兩百周年的二○一一雖然已經飄然遠去,但李斯特的身影依然在眾多鋼琴家的精采錄音中向我們招手。就讓我們透過在「李斯特年」發行的齊瑪曼、郎朗與阿瑪德的三張專輯,讓你補補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