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64期 / 藝文人生

回想《徵婚啟事》

文本多次被改編,也經常被問,「 你怎麼看改編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我答應了授權,我便做好心裡準備,徵婚這件事就是戲劇,需要兩個 人共同演出,就算當年徵婚,我也沒預測它有什麼結局,而影視改編一定不會按照我的寫法走,因為徵婚這個行為本身便是一場表演,一場實驗自己的可能,即興的成分很高。

PAR / 第265期 / 劇場快門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劃首部曲」《還魂記》謝幕

時間: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 地點: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PAR / 第264期 / 劇場快門

流浪舞蹈劇場《朵拉@夢》排練

時間:二○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地點:台北 流浪舞蹈劇場

PAR / 第265期 / 這樣過日子

陳明章 在北投彈琴

陳明章是台灣著名的民謠樂手,他的吉他不只是吉他,月琴不只是月琴,他多年在鄉土文化裡尋找音樂元素,將之重新組合產新的生命。他的民調不只有月琴、河洛文化還有原住民古調的影子。 滋養他的文化養分來自於北投,那個溫泉、硫磺味、那卡西的小鎮。他現在生活也是圍繞著北投,每天早上在北投街上散步,晚上在北投教授月琴,國外大學邀請他去駐校,他斷然拒絕:「你們自己過來北投找我。」

PAR / 第264期 / 這樣過日子

約書亞.沙發兒 在花蓮夜市裡透視人心

今年稍早,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導了一齣極富盛名的神劇,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齣經典傳統、眾人耳熟能詳的聖樂,曾被許多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編曲,甚至另填新詞;它也曾被搬上大銀幕,猶記得梅爾.吉勃遜的《耶穌受難記》在當時的影壇和猶太族群中造成褒貶各半的回響。 這麼樣的一齣神劇落到約書亞的手上,被雕塑成前所未見的新穎面貌。他徹底解構,大刀闊斧把宗教和福音的橋段全部砍掉,只著重於人性情感的組成:痛苦、撫慰、內疚、愛。他在歌者上台前,透過投影,在近乎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撥出歌者與樂手切身的告白:嬰兒的誕生、父母的分離、親人的死亡,在觀眾面前一一上映。只因為安插這幾段影片,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被召喚而生的情感迥然於過往。 在英國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裡,約書亞透過展覽,重新包裝「垃圾」。他邀請到訪觀眾去認識博物館的訪客、員工、包商和展覽所耗費的垃圾,透過每日蒐集、分類、拍攝和記錄,直到一個月後再將垃圾處理的每個階段以展覽的方式呈現,明確地傳遞給參展觀眾一件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常常遺忘的事實——垃圾並不會消失。 台灣花蓮的夜市中,有個攤位不賣牛排烤肉或任何小吃,它賣的是由約書亞擔任藝術總監,八位藝術家穿戴著便宜手作道具輪番上陣表演的戲劇,價格當然也很夜市。一連五夜,演戲的人,看戲的人,在旁圍觀的路人,不論知不知情都湊成了一齣戲。 約書亞.沙發兒就是這麼樣一位藝術創作者,憑藉洞悉人心的眼和纖銳慧黠的思路,顛覆傳統,遊戲人生。

PAR / 第265期 / 幕後群像

從噪音聲響到動漫音樂劇 工作模式因戲而異 音樂設計蔣韜

已經與許多劇團合作過,近期以與再拒劇團合作的音樂劇《新社員》引起矚目的音樂設計蔣韜,本身就是戲劇系科班出身。創作範圍幅跨廣泛的他,如何分配工作時間,他心中自有軸心,「主要是看該作品跟音樂互相滲透的程度,決定我出現在排練場的頻率和次數。」談及合作過的不同作品,他背後彷彿浮現一張神秘座標圖,中間畫一軸心,每齣戲皆有定位。

PAR / 第264期 / 幕後群像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舞台設計李柏霖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PAR / 第265期 / 藝@展覽

文藝復興繪畫技法再現 「銀針筆」細刻宇宙星際

瀕臨失傳的繪畫技法「銀針筆」,在美國藝術家卡蘿.普魯莎筆下重綻風采。普魯莎將銀針筆這項傳統上用於平面繪畫的技巧,與當代裝置結合,跨越古典與當代的距離。創作主題多圍繞在宇宙萬物的哲學理論的普魯莎,這次的「銀針星際」是她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個展,展出新舊作共十一件,透過物理科學與數學模型,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組織結構及精神力量。

PAR / 第265期 / 藝@電影

奧斯卡會前賽開跑 影迷入場先點評

隨著多個影評人獎項與金球獎提名出爐,明年奧斯卡「賽事」的硝煙也悄悄燃起!幾部獲金球提名的話題強片如《大眼睛》、《鳥人》等將在台灣上映,身為影迷的你,豈能不開始打開筆記本,進電影院先過評審癮!

PAR / 第264期 / 藝@展覽

看見失落的老台灣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簡永彬策劃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呈現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攝影作品,除了少數外界熟悉的專業攝影,更多是地域性或業餘攝影家,他們擁有質量俱佳的攝影作品,卻因長期不被重視而顯得陌生。透過這些精采的照片,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攝影史失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