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65期 / 藝@書
音樂與文字的美好共鳴
音樂素養廣博且深厚的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將將音樂的線條盡情編織,延伸了小說的空間。連他自己都說:「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但在指揮家小澤征爾面前,他就像個忠誠又害羞的粉絲,透過六次訪談,兩人深度地交換了對音樂的愛與心得,打造出《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音樂與文字美好共鳴。
PAR / 第265期 / 藝@CD
家鄉味 現代瘋
「全球化」趨勢看似讓地球變成平的,但因為藝術家不甘於此,所以藝術風景依然多采多姿。HAYA樂團與Daniel Ho提煉混融家鄉味,營造出暨「在地」又「現代」的音樂作品,讓你駕馭《瘋馬》馳騁無邊草原,也能乘著《烏克麗麗的飛行》遠渡太平洋!
PAR / 第264期 / 藝@電影
樂音流轉下的幽微人生
令人動容的樂曲或歌聲,訴說多樣的情感與生命歷程,而這些音符的創作者與詮釋者,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透過以音樂家為主題的幾部紀錄片,讓我們試著尋索樂音背後的動人故事……
PAR / 第264期 / 藝@書
關於演員,堺雅人是這麼想的……
去年因「王牌大律師」與「半澤直樹」大紅大紫的日本演員堺雅人,其實已經在演藝圈默默耕耘了十多年,他的精湛演出、塑造角色的功力是怎麼來的?透過最近在台出版的散文集《文.堺雅人》,我們或可透過他親身的書寫,看到他如何思考他的演員人生。
PAR / 第264期 / 藝@CD
非典型的異國女聲
動人女聲,詮釋起異國風情更顯特別:德國女歌手鄔蒂.蘭普詮釋的法式風情,帶出昔時二戰氛圍中,流竄在巴黎與柏林雙城之間的愛情;「法國歌手、阿根廷綱琴手」織就的探戈風景,卻瀰漫著濃濃的巴黎氛圍。非典型的詮釋,讓人迷醉……
PAR / 第263期 / 藝文人生
台灣為什麼沒有國際新聞?
台灣是一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一向置身於國際社會之外已久,對國際社會的參與度低落,所以也就逐漸對國際事務冷漠以對。而且在中國的阻撓之下,台灣能發聲及能見的管道真的不多,任何台灣駐外記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無能為力,以及國名名稱的混淆。但不管如何,我都要問:為什麼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這個領域,因為這不是一個行業,在全球化的腳步加快的今天,閱聽國際新聞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
PAR / 第263期 / 劇場快門
《殘酷日誌》排練與彩排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地點:台北 空場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廿二日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PAR / 第263期 / 這樣過日子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é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PAR / 第263期 / 幕後群像
讓劇場空間不斷改變 使「抽象」更清楚 跨足舞台設計的視覺藝術家吳季璁
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PAR / 第263期 / 藝@展覽
實驗不輟 繼續「革毛筆的命」
身為「中國畫現代化」先驅者之一的劉國松,在傳統水墨技法之外另闢蹊徑,讓水墨畫不再只拘泥於文人規矩,開創多種新技法打造出現代水墨的嶄新視野。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回顧展「革命.復興」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