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78期 / 專題
劇場弄鬼 玩人的不完美 曉劇場編導鍾伯淵
在闃暗不見天日的劇場中,談「鬼」好像蠻理所當然,但真正在劇場演鬼戲的卻真的不多,曉劇場近幾年的《夏日微涼夜話》系列,也因此獨樹一幟,讓觀眾印象深刻。編導鍾伯淵從東方文化裡找到「鬼」存在的意義,「鬼對於東方世界的重要性,在於它表現的是人的意念。寫作鬼戲其實就是意念的轉換。」「鬼,是人們不完美的過去。」鍾伯淵說。
PAR / 第278期 / 藝@展覽
留存生活大小聲的造聲機器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PAR / 第278期 / 藝@電影
春節假期 你也來當奧斯卡評審
奧斯卡獎入圍提名出爐,各方影迷莫不為心中的明星、佳片用力加油打氣,期待「凍蒜」!台灣的院線也不落人後,上檔多部入圍影片,讓你在長長的春節假期中,樂逛電影院、假想當評審,等二月廿九日頒獎典禮,看你的預測能不能一起「開胡」!
PAR / 第278期 / 藝@CD
一個民間習俗 描繪多樣人文風情
對台灣居民來說,「遶境」可說是相當熟悉的民間習俗活動,喧天鑼鼓、神明出巡,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希望與期盼的具象表現。北市國甫出版的《遶境.喧天》專輯,收錄五位優秀的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臺灣民謠等元素作為音樂創作素材,不同的世代對「遶境」呈現同中有異的詮釋,微妙組合令人玩味無窮,亦象徵著一種文化薪火相傳的意念。
PAR / 第278期 / 藝@書
切入「伍迪.艾倫」的影迷教科書
迄今拍了上百部電影的美國名導伍迪.艾倫,占據了多少老中青三代影迷的記憶,而年過八旬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用影像說故事,對世界嗤之以鼻。《對話伍迪艾倫》這本書記錄了他與記者艾瑞克.雷克斯長達卅八年的對談,兩人天南地北地繞著電影聊,透過大師的靈光片語,回想他電影中的種種,讓這本書可說是艾倫迷不可缺的教科書。
PAR / 第277期 / 專欄 Viewfinder
瘂弦的影響
我與瘂弦邂逅,是在香港二樓書屋的始祖傳達書屋,它那無可替代的特色,是有一面落地臨街大窗,大窗外是一株大樹。樹的綠意,在天晴時給書屋添了涼快,天雨,則讓書屋增加寧靜感。主人是漫畫家,賣的全是台版書,我在那邊消磨了大量的寂寞少年時,第一次讀到如音符般的文字,就是〈如歌的行板〉。
PAR / 第277期 / 專題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西曆年初始,農曆舊年將過, 才交換完聖誕禮物,又要採辦年貨, 剛領了年終,卻得準備紅包。 新舊交替之時,免不了朋友相約、親戚團圓, 聚首忘年之際,少不了酒食飲宴、音樂八卦。 如何在喧鬧之中交心聊天? 如何讓與會賓客盡興而歸? 不研究不知道, 辦趴的守則還不少? 且由劇場知名的Fa家小酒館老闆帶頭分享, 聽跨足美酒與音樂兩大領域的歐頭現身說法, 看王永宏累到極限、爽到好眠的驅魔儀式, 學影評人貧窮男勞力費心,免錢辦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