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79期 / 專題
楊乃璇 搖擺靈魂 自在起舞
陪著編舞家楊乃璇長大的,不是兒歌,是搖擺即興的爵士樂,從小跟著搖擺哼唱,成了她最深刻的身體記憶;因為戀愛的酸甜苦辣,也在爵士女伶的曼妙聲嗓中找到靈魂的共鳴。自在即興的爵士精神影響楊乃璇編舞態度及對動作的要求,技術當然重要但不要硬背,身體夠自在表演就不做作。她也從爵士女伶身上體會到女人自在之美,「爵士或靈魂歌手通常不是偶像外貌,但她們在台上這麼有自信、這麼好看。」「她們都很知道自己是誰。」
PAR / 第279期 / 藝@展覽
台灣膠彩畫之父 灑脫繪就明日之風
提出「膠彩畫」之名更替原來的「東洋畫」,讓此類畫作與其創作者脫離認同困擾的知名畫家林之助,在數十年為膠彩畫的命運奮鬥之餘,其個人創作也豎立了在地典範,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可說是當之無愧。現正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間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讓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細膩,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當代性。
PAR / 第279期 / 藝@電影
劇星加持 金穗獎影展精采加碼
以獎勵年輕電影創作者為主旨的金穗獎,今年將於三月下旬登場,除了有主題貼近生活的紀錄片,多部有劇場演員參與的劇情片也頗令人期待,他們讓片中表演更具深度與層次,展現不同於商業片的精采。
PAR / 第279期 / 藝@CD
獻給巴夏摯愛 那舞台下的韶光
魯道夫.巴夏,可說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俄國音樂家之一,曾親炙俄國大師音樂家如穆辛、蕭斯塔可維奇,還曾跟浦羅柯菲夫討論管絃樂,指揮足跡遍及歐美,更與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結下不解之緣。這部全集,是由巴夏夫人親自整理出來的大師錄音,藉著這厚實的音樂記錄,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他們夫妻間的摯愛,與音樂同在……
PAR / 第279期 / 藝@書
走過、聆聽 從陌生中找回腳下土地
每個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個地方的「聲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間的聲景,也會不一樣。《土地的聲音》作者陳百文騎機車走過台灣大小鄉鎮,錄製沿途的聲音,重新與土地、環境發生關聯,透過文字與聲音,讀者可以用另一種陌生的感官經驗「旅遊」,與這方島嶼建立新的認識關係……
PAR / 第278期 / 專欄 Viewfinder
Face Value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PAR / 第278期 / 專題
鬼話年篇
過年來話鬼,笑稱童言無忌, 鬼即是人,祂也曾是我們, 對其念念不忘,既得溯古,也可鑑今。 監製曾瀚賢聊賣座電影《紅衣小女孩》, 不免憶及九○年代聊鬼講鬼的全台熱潮。 聽廣播人李若梅說「午夜奇譚」, 那是屬於寒夜被窩裡的恐怖幻魘。 京劇演員黃宇琳解析鬼戲〈活捉三郎〉, 看古老藝術以艱難功法呈現鬼態人貌。 劇場編導鍾伯淵用《夏日微涼夜話》, 帶領觀眾四界遊歷為人遺忘的陰陽角落。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 一直以來,大家卻是又愛又恨又流行。 對「鬼」挺著迷的台灣人, 不只愛聽、愛說、愛演、愛看, 也有著許多寄寓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