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76期 / 藝@展覽
物之軌跡的烙印
以仿製考古文明遺跡來創作的涂維政,在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個展中,將孩子的玩具,自己的電子產品、拆解的健身器材零件、畫框、工業產品廢棄物等物件,以類似印章壓印凹模的方式,壓印在油土泥版上,展示當代消費文化存在過的痕跡。每次都投入大量勞力在一連串繁複的媒材轉換過程中,涂維政也試圖透過身體的勞動性,打造視覺的物質性呈現,回歸視覺藝術的古典價值。
PAR / 第276期 / 藝@電影
拉高視野 深探人性與宿命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見微知著,從小事件看到人性,也可以拉高視野,從個人生命史看到在人性的驅使下、宿命的發生。這個月五位知名導演的五部片,內容或虛構或真人真事,正是切入人生奧秘的另一扇門。
PAR / 第276期 / 藝@CD
現場聽不夠 讓你帶回家
在古典音樂「唱片」市場舉世哀鴻,雲端串流稱霸的當下,許多知名樂團堅守實體產品,紛紛發展自有品牌,而台灣的NSO,也不吝於把現場演出與專場灌錄的音樂留在唱盤上,最近除了推出雙CD專輯《世紀交響》,更與NAXOS合作灌錄了金希文的《台灣交響曲》與大提琴協奏曲,可以讓樂迷重溫聆賞回憶,也聽見NSO的魅力。
PAR / 第275期 / 專欄 Viewfinder
看的是電影,照出的是心境
電影吸引我的從來不是因為情節,「重看」只是第二次進入同一部電影的世界的籠統說法。以上次在台北兩日內看了兩次《聶隱娘》為例,前一日與後一日,我所看見的其實是……一個銀幣的兩面。如果沒有第一天讓人物與結構搭起了「前廳」,第二天,就不會有「後堂」的風景供我來去自如地蹓躂時細賞。
PAR / 第275期 / 專題
新手老爸育兒經
預產期就在這一兩週,原先約好了要談「想像中的孩子」, 沒想到一早看信,竟發現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到來。 看著喜孜孜的人父, 我們永遠不知道當初的想像,跟真實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無論寶寶如何意外翻攪來自己的人生, 從此刻起,比自己重要的,也許是孩子的人生。 如果說媽媽是上天派來照顧小孩的天使, 那麼導演、舞者、演奏家,又是如何當爸爸的? 不過不管答案是什麼, 家中的小太陽,永遠是創意的泉源。 都說藝術家愛做夢了,小人兒,更是他們想像的開端。 鴻鴻、吳義芳、黃堃儼,牽著大小寶貝出遊, 三位「老」爸的育兒經,開念啦!
PAR / 第275期 / 藝@展覽
兔子洞的奇異之旅 混種的藝術新感知
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兩項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與「索多瑪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聲響和視覺,還有科技元素。蕭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在現場互動中營造作品意義;後者由與劇場界互動頻繁的王俊傑主持,作品《索多瑪之夜》是「一場十五分鐘的表演,卻沒有演員」,討論的是「藝術要做什麼」。
PAR / 第275期 / 藝@電影
三大影展佳片聚金馬 中南美洲崛起很吸睛
十一月的金馬國際影展盛會即將展開,影迷驚喜發現今年的菜色特別「金光閃閃」,威尼斯、坎城、柏林三大影展的最大獎影片可以一次看到!而另一方面也可遇到多部在影展中擒獎的中南美洲佳片,讓你跟上國際影壇的拉丁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