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77期 / 藝@展覽

動物的秀場 搬演台灣四十年

筆下以貓狗隱喻人類,以鳥瞰視角呈現人間的蘇旺伸,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匯集了一百餘件作品和手稿,展出一九七○年代末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及五件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作。以「動物莊園」為名,除了反映蘇旺伸的題材特色,也讓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讓人循著作品的軌跡,也回顧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種種變化。

PAR / 第277期 / 藝@電影

影帝影后演技大車拼 讓人拍案叫絕

喜歡看演技大車拼的觀眾有福了!一月份多部新片,讓你可以看到各大影展、奧斯卡、金球獎等知名影帝影后,展現高超演技銀幕論劍,戲精尬戲絕不手軟,台下的你,只能大呼過癮、拍案叫絕!

PAR / 第277期 / 藝@CD

女神啊,永遠是女神

充滿魅力的女聲,是不少作曲家與樂迷的最愛,重則以身相許,成為天籟女神親密愛人,輕則就是搜刮相關錄音,非把女神收納到唱片櫃不可!趁著女高音舒娃茲柯芙的《1952-1974年獨唱錄音全集》上市,讓女神之聲長相左右,正是時候!

PAR / 第277期 / 藝@書

了解台灣,從電影開始

在觀察評述之外,《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作者野島剛還訪問了多位電影人,囊括台灣各個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導演,讓讀者能夠了解作品背後的思考脈絡,也為這段國片從顛簸中站穩的歷史留下珍貴資料。本書既是認識台灣的入口,又像一面鏡子,回顧之餘,我們也藉此看見他人如何「看見台灣」。

PAR / 第277期 / 藝@書

我的戲劇自傳——千把利刃(1974~1983) 《蜷川幸雄:千刃千眼》精選書摘

「假如觀眾席裡坐著一千名青年,他們手裡就等於握著一千把利刃。我想,我得打造一個足以對抗千把利刃的舞台。那就是我的使命。」從前衛小劇場崛起,後轉入商業劇場,打造出日本劇壇瑰麗風景的導演蜷川幸雄,如是描述自己的舞台創作。執導題材從莎士比亞、希臘悲劇到日本劇作與文學,蜷川的舞台豐富多元,融入日本傳統文化與歌舞伎表演的呈現如曾來台演出的《米蒂亞》、《哈姆雷特》,皆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摘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近日出版之《蜷川幸雄:千刃千眼》,讓讀者一探蜷川從前衛劇場轉換到商業劇場時的心路歷程。

PAR / 第276期 / 專欄 Viewfinder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三段時空,一九九九,二○一四,二○二五,特定的年份純然給過去、現在、未來包裝了花紙,內裡收藏的是一個民族的永恆輪迴,一錯,再錯,三錯,時間並不因為有著不同的名稱而有意義上的差異,它們的統稱,叫遺憾。

PAR / 第276期 / 專題

我的異國故鄉

出國工作、駐村留學,或許並不盡如想像中浪漫, 人在江湖、冷暖自知,創作也因此有了新的啟發。 在異國體會生活,在他鄉尋得原鄉, 融入當地也客觀觀察。   甫從巴黎駐村回台的舞者林祐如、 狠主流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 樂興之時創辦人指揮家江靖波, 記述他們在遠方歷經的點點滴滴。   那些變與不變的曾經、重拾的熱情、千里相遇的知音, 已銘刻於心、內化成了部分的自己。   在陌生城市裡再次成長, 那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