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83期 / 藝@展覽

戲繪浮世人生

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繪」,刻繪生動且色彩鮮豔,保留了幕府時期民間文化美學,但難得能見到真跡風采。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經典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繪」人物畫,寫實描繪了當時歌舞伎演員的神情。

PAR / 第283期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看見亞洲電影新勢力

從六月卅日揭幕的台北電影節,這次因關注新興導演,所以也邀來不少罕見亞洲國家的電影,如尼泊爾的《尋找奇雞》、蒙古與德國合製的《海蒂不分類》、哈薩克的《不歡迎來到卡拉塔斯》與《折翼少年殘酷記事》,還有阿富汗的紀錄片《烽火童年》,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亞洲風景與社會真實。

PAR / 第283期 / 藝@CD

〈如歌的行版〉之必要

當看到病癒後又接受採訪又重回舞台的魏樂富,不僅重拾琴藝還重拾了「魏氏幽默」,我們彷彿豁然開朗,那些《聖人與罪人》專輯中的私密性並不專屬演奏者,而是直接訴諸聽眾的交心話語。那絕不是獵奇的、特技表演的、花錢買票或是衣香鬢影的社交活動,而是當音樂浸泡在生活之中,或許共進晚餐後,也許把酒言歡時,這對夫婦就像是我們熟稔已久的老友,撫琴吟詩,都是獻給了我們這份難得的友情。

PAR / 第283期 / 藝@書

余浩瑋版的《擊壤歌》

「演講」一般說來,有「師」與「生」的藏身,余浩瑋以此形式寫作此書,初讀確實使我困惑,但一路讀下去,讀到他與恩師張皓期來往的故事,讀到他與父親從冷漠相對到慢慢打破疏隔,讀到他對青少年的接觸與體會,或許「演講」同時包含對張皓期的尊敬與對父親的反饋,以及向青少年乃至所有人喊話「我可以,你們就可以」的心情。這是余浩瑋版的《擊壤歌》。

PAR / 第282期 / 專欄 Viewfinder

預見與遇見

有些戲(文學)的主題針對的正是自覺的誕生,又或,藝術的意義,正是探問人的自覺來自那裡,去向何方。這個問題,要「懂」,便需要花上更多更多的時間精力心思和情感鑽研,因為,自覺性之於每個人,都是靈魂雕刻,不可能有一種現成的「懂」適用於所有人,除非這種「懂」是個罐頭。

PAR / 第282期 / 專題

大暑解悶 微樂,山丘

越過山丘,即使無人等候, 還有星斗成堆的滿天浪漫, 走出戶外,不只看雲吹風, 什麼都不必說也能自己想通。   夏日將至,端午在即, 何不遁入山林野外,避避暑氣, 或者嘗試攀岩抱石,奮力登高。   兄弟登山,各有所思, 看黃健瑋山間露營,重建兒時的家; 聽陳漢金聆賞天籟,遙想宇宙之秘; 跟黃民安一同挑戰,玩出興趣精髓。

PAR / 第282期 / 藝@展覽

文學繪畫並行 呼喚文藝復興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得主高行健,也是備受矚目的畫家,更涉獵戲劇創作與電影導演,可謂全方位的創作者。以不同的路徑指向同一套哲學理念的他,將在台北舉行「呼喚文藝復興」個展,預計展出繪畫、電影、攝影、文字等多樣作品,讓觀者看到他如何擺脫意識形態、回歸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