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87期 / 藝@展覽

五百棵檸檬樹 藝術實踐的擴張

對農業議題的關注,是藝術家黃博志近五年來創作最大的轉向,他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寫成《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一書,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農業與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遷,近期更透過檸檬樹種植計畫,試圖跨出藝術實踐與社會對應的局限。初步成果正在北美館展出,除了六棵檸檬樹,也陳列了耕種過程中在田地、廢置農舍裡發現的各種物件、文字書寫及目前釀造出的五百瓶檸檬酒。

PAR / 第287期 / 藝@電影

金馬起跑 大師的自我挑戰

整個十一月是金馬國際影展的月份,今年我們看到許多導演做出了不同以往的嘗試,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去挑戰未知,不僅僅是導演個人生涯的突破與刺激,也將帶給觀眾煥然一新的驚奇!

PAR / 第287期 / 藝@CD

他的人生三支柱 盡在其中

奧地利鋼琴家英格夫.溫德是二○一○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得主,當年的鋒頭差點蓋過首獎得主阿弗蒂耶娃,他曾說「蕭邦、李斯特、華沙是我自己人生的三個支柱。」他的人生能以鋼琴家身分展開,與此三者息息相關,於是在DG唱片公司錄的這張《蕭邦、李斯特在華沙》,可說是意義非凡。

PAR / 第287期 / 藝@書

方法:工作中的舞蹈戲劇顧問 《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書摘

什麼是「戲劇顧問」?戲劇顧問在一個創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戲劇顧問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觀察與對話,協助作品找到更多層面的意義連結,建立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在卡塔琳.特蓮雀妮的《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以五十個歐美各個領域範疇的實際案例,探討現代劇場中之文本、製作、翻譯、舞蹈、策展、集體創作等,高度溝通與多面相的新形態工作模式。本刊特地選摘精采段落,以饗讀者。

PAR / 第286期 / 專欄 Viewfinder

兩生花

沒有刻意讓兩個中山美穗看上去一黑一白一正一反,才更讓《情書》經得起時間考驗。在這部電影面世廿年後的今天,當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的大銀幕前與它重達——抑或初見,我總算有機會遇到了不同的自己。感動,再不是來自曾經叫我為它流了不少眼淚的故事,卻是中山美穗的美好怎樣被保留了在兩小時的膠片裡。

PAR / 第286期 / 專題

藝術新住民上菜! 舞台後的家鄉味

印尼國民沙拉Gado Gado的調味靈魂是什麼? 越南3D果凍色彩繽紛的花朵圖樣怎麼雕? 印度咖哩雞、米布丁如何在辣度、甜度中找到平衡? 日式紅酒燉牛肉蛋包飯的醬汁怎麼煮出醇厚滋味?蛋包處理的重點是什麼?   在創作舞台上揮灑的他們, 《蜜莉安的詭計》女演員——印尼的溫蒂、越南的陳秋柳 在苗栗推動「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的劇場導演——印度的江譚佳彥 剛推出電視劇《愛情沙塵暴》的電影導演──日本的北村豐晴   從各國相聚台灣,首度公開他們的家鄉料理秘訣, 調和跨越海峽的原鄉與如今生活的地方, 他們烹調的不只是食材,也是風土、記憶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