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89期 / 藝@展覽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PAR / 第289期 / 藝@電影

那些年,那些事

「回到過去」是電影的重要造夢魔法,而搬演歷史真人真事的電影,更得在種種面向下功夫考究重現,當年的禁忌、傳奇等等等,就這樣重現大銀幕,帶領觀眾回返那些年看那些事,而奧斯卡大叔的影子,也在不遠處招手……

PAR / 第289期 / 藝@CD

從歷史的歸納望向未來

《莎士比亞歌曲集》與《莫札特:女高音作品集—為韋伯姐妹而作》這兩張聲樂唱片,正巧都展現了「歸納歷史,展望未來」的特質,演唱家推出了充滿主題概念的專輯,在廿一世紀集結了創作者當年的心靈意志,讓欣賞者得以建立歷史綜觀,在聆聽時能更加具有時空交錯的感動。

PAR / 第289期 / 藝@書

在城市中聆聽的另一種方式

由社會學者李明璁策劃的這兩本書:《台北祕密音樂場所》與《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有姿態」地呈現台北這個城市的聲音風景,前者描繪在需求、對音樂的熱情與商業運作之間找到平衡的音樂場所,卻遭商業力量摧毀了它們成就的生活豐富性;後者透過對各界人士的訪談,描繪稍縱即逝、只留存在記憶中的聲音風景。

PAR / 第288期 / 專欄 Viewfinder

瞬間的真實,管它一秒多少格

「被困電梯裡」的這位導演,正是給我類似的窒息感。由於失去了調控時間——作為感覺——的主動性(為新科技服務而不是相反),片中大量對白的場面,我看見的不是「演員仔細的表情神態」,卻是「一張張在演戲的面譜」。時間,因而就不是流動的。

PAR / 第288期 / 專題

特別的禮物 給特別的你 友誼萬歲 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在這個溫馨的聖誕時節, 把你的期望給我, 將我的回憶給你, 平常或許各忙各的,難得一見, 有時也得公事公辦, 沒機會交心深談。   只要一同經歷的往事還能回味, 默默關注彼此動態的心情不變, 情和義何止值千金, 一份禮又算得什麼。   哥們、姊們交換的才不是禮物, 是心意、是玩笑、 是過去、是情誼。

PAR / 第288期 / 藝@展覽

耳令聲響起的科技生活群像

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