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98期 / 藝@CD
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
在廿一世紀身為一位鋼琴家,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能讓樂迷記得你的辨識度,法佐.賽伊與伊果.列維特這兩位鋼琴家最近的兩張錄音作品,前者重新詮釋蕭邦十五首夜曲,後者呈現三首鍵盤史上的偉大變奏曲,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PAR / 第298期 / 藝@書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PAR / 第297期 / 專欄 Viewfinder
國王不自拍
亨利五世的人格魅力,來自他的勇者無敵。《戰爭之王》中,他抹黑了臉,走進戰壕,混在士兵之中聽取自己在他們心裡是怎樣的君主。你別說,戴安娜當年擁抱愛滋病人,(象徵式)走進地雷區宣傳拆除地雷等媒體活動,還都帶有王者風範,反而在鏡頭前眼睜睜否認有負妻子的查爾斯,更像是《戰爭之王》中常常對著鏡子顧影自憐的理查三世。
PAR / 第297期 / 專題
音樂擴散無邊 TSO要你參一咖
八月,臺北世大運的開幕演出驚豔眾人,也讓表演藝術界感動不已。精采的節目看得到,然而看不到的功臣之一,還有讓現場氣氛洶湧激昂的交響篇章,那就是由首席指揮吉博.瓦格親自率領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身為市民的交響樂團,他們絕不僅屬於音樂廳舞台,而是步下殿堂,用音樂向下扎根。不但到國小校園表演、介紹樂器,更讓孩子的小手碰觸樂器、發出屬於自己的琴聲。更特別的是,在導演與聲樂指導的協助下,可以上台演出一場音樂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PAR / 第297期 / 藝@展覽
水墨藝術的當代想像
水墨是東方特有的藝術類型,傳統以毛筆、墨、紙絹等為媒材,在美術領域自成體系。最近的兩個展覽:國美館的「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台灣水墨」與高美館的「水墨曼陀羅」不約而同梳理水墨的發展,一方面呈現藝術家利用現代科技與新的觀看方式,為水墨開啟截然不同的審美經驗,另一方面也省思水墨的當代處境:當水墨不再強調「筆墨」美學時,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PAR / 第297期 / 藝@電影
真切走過的生命影像
創辦迄今十年,以「一年十部,十年百部」來積累紀錄片創作能量的CNEX,今年也達到了百部的目標。「2017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將於九月下旬啟動,以「承諾與承擔」為主題,從家國烽火、社會現場到人生風景,凡真切走過的,讓紀錄片的影像銘刻你心……
PAR / 第297期 / 藝@CD
陪孩子一起聽音樂吧
您有多久沒陪孩子聽音樂了?藉著林佳靜的《小音符的圖畫日記》、日本鋼琴家井上直幸的《象さんの子守歌》,不管有沒有自己的孩子,您也可以在音符的陪伴下,回到幸福的童年時光,度過音樂陪伴愜意開心的一天,在洋溢著慈愛的搖籃曲中悠然入眠……
PAR / 第297期 / 藝@書
讓你「聽」得更有趣
在聲音教育匱乏,音樂教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流的台灣,薛佛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是個極好的開端。透過看似遊戲的練習,誘導出聲音的不同面向,進而又從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及城市規劃、公共藝術裝置等設計的角度切入。讀者可從練習對聲音的敏銳度開始,到主動聆聽,乃至主動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