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21期 / 藝@電影

畫作的背後 畫家的秘密

畫作背後的故事,常是電影導演喜愛的取材,這個月剛好有兩部與畫家有關的故事,一是描繪國民畫家洛瑞生平的《洛瑞&火柴男人》,一是以俄國寫實主義大師列賓畫作為引,描繪藝術市場拍賣會幕後的《匿名的畫作》。畫作背後,到底有多少秘密可說,且聽導演娓娓道來……

PAR / 第321期 / 藝@書

寫一封「華文戲劇」的邀請函

無論在劇場實踐或研究理論上,「華文戲劇」仍處於建構的進行式。研究「華文戲劇」須具備龐雜多元的知識系統,對多國地域社會與文化史的基本涉略;且即便熟讀萬卷書,若無法長時間持續觀察與田調,實難深入其境。「華文戲劇」在台灣的研究者並不多,《當代華文戲劇漫談》成為一封邀請函,從作者的觀察與體會出發,藉此廣邀更多有志者進入多元的華文戲劇歷史與視野。

PAR / 第320期 / 專題

表演的渴,恐怕會是會遺傳的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在二○一六年出版的一套熱銷非虛構文本《背離親緣》裡,提出了兩種認知模式:一是傳承自父母的垂直身分,二是僅能在同儕之間獲得共鳴的水平身分,前者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後者則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而作為藝術家,似乎多數在很早以前就脫離了垂直認同,僅在窄小的水平身分裡持續尋找同溫層。但也許有一種可能,他們能在垂直與水平身分之間共同找到認同感,朝父母與同儕雙方畫出一個圓,讓做藝術的人無論走得多遠,只要稍一轉身,就能做回不忘初心的孩子。

PAR / 第320期 / 藝@展覽

眾聲喧嘩的妖氣都市

接續去年國立臺灣文學館策劃的「魔幻鯤島.妖鬼奇譚」特展,正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的「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從台灣文學出發,集結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團隊、插畫家、聲音及劇場藝術家、VR╱AR電影動畫遊戲團隊共卅四組創作者一同展開尋妖之旅,將現階段台灣妖怪創作檔案做一階段性彙整,同時也和數位科技結合打造妖怪世界。

PAR / 第320期 / 藝@電影

不屈服的玫瑰少年 陳俊志為公義發聲

去年底離世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是台灣同志、性別議題相關影像創作的先驅者,從《不只是喜宴》開始,創作了包含「同志三部曲」等描繪台灣同志族群身影的影像作品,也關注愛滋患者、性騷受害者的權益。今年的酷兒影展中,將放映陳俊志的五部作品,讓觀眾重新回看他爭取公義的歷歷過往……

PAR / 第320期 / 藝@書

插畫家的視角 畫出音樂夢

雖然選擇畫畫是因為「因為得到一張紙和一枝鉛筆,比得到鋼琴容易。」知名的法國插畫家桑貝,卻是帶著一個音樂家的靈魂在作畫。童年時期他曾靠著收音機裡的音樂,帶他逃離現實世界,伴隨著他編織想像,日後這一切,就在他的畫筆下流洩出來,如同不間斷的音符……

PAR / 第320期 / 藝@書

《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精選書摘

筆觸輕靈、風格幽默又優雅的法國畫家桑貝(Jean-Jacques Sempé),以超過四十部的圖文作品享譽全球,但事實上,他是個夢想成為鋼琴家的幽默畫家。在新作《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中,透過與記者馬克.勒卡彭提耶(Marc Lecarpentier)的訪談,桑貝透露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情,對德布西的喜愛,以及對雷.旺圖拉(Ray Ventura)樂隊的崇拜,這些人「拯救了他的生命」。 本刊特地轉載《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一書中的精選文圖(2019年6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邀讀者一同欣賞桑貝對他心愛音樂家的妙思與看法。

PAR / 第319期 / 兩廳院故事交易所

那些年,我在兩廳院的點點滴滴

隨手數數,出入兩廳院幾乎不是十幾年,就是廿幾年,那些坐在紅椅子上、黑盒子裡的時光,他們或哭或笑、或震懾或觸動,看到超逸於現實人生的林林總總,看到世界的多元繽紛,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魔幻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