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18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方文山 舞台,另一種人生風景
今年剛以〈青花瓷〉再度拿得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方文山說,自己寫的歌被稱為「中國風」純屬無心插柳,就像他高職畢業,當過水電工、貨車司機,原本想要拍電影,還認真上了編劇班,卻意外踏入歌壇,被封為「中國風大師」;如今更被屏風表演班編導李國修相中,參與新作《六義幫》的演出,走上舞台。他的人生,彷彿總是不按牌理出牌,但仔細推究,才發現這些生命轉折並非偶然。
PAR / 第191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PAR / 第18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新象30 繁花綻放
新象三十歲了。 三十而立,可喜可賀。 三十年的拓荒,播種,耕耘,灌溉,成長,到今天的繁花綻放,不易,實在不容易。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委屈、折磨與承擔;多少迷人的片刻與欣慰的時光。「新象」自己感受得到,會寫在許博允的傳記裡,但也印映在朋友們的心中,更會記錄在台灣的文化發展的史冊上。
PAR / 第192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用自己的角度詮釋自己的音樂
台灣音樂彷彿是個黑暗的山洞,我們身處其中,卻不知自己在何處,也不知道身旁有什麼。這套辭書像一隻手電筒,照出我們身旁和不遠處的地形地貌,不由得讓人驚呼連連,也不由得汗顏,我們或許能對巴赫、馬勒的生平作品如數家珍,但對自己這塊土地的音樂文化,卻是如此陌生。
PAR / 第192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神祕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樂素描《海》
三首交響樂素描《海》 一般人對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音樂,通常會以「印象派音樂」稱之。所謂的「印象派音樂」為何會被稱為印象派?到底是「印象」,還是「意象」?音樂學者陳漢金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剖析德布西所在的美好年代,大師的創作心靈,寫成本書《Debussy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本書已於十一月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本刊特選摘書中第五章〈神祕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樂素描《海》〉之精采段落,以饗讀者。
PAR / 第190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二○○七年是警惕的開始
此刻的台灣,正面臨半個世紀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政經社會如是,文化藝術亦然。在回顧二○○七,展望二○○八及二○○九的此刻,的確已到官民雙方有更多對話及共識,俾替未來設定出新方向和新措施的時候了。
PAR / 第191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輕音樂廳——慕尼黑愛樂廳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PAR / 第190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本」少了,「粗口」多了! 二○○七年香港劇壇的兩個現象
在戲劇市場化越發將戲劇變成「消費品」之時,劇場詩意性、文學性日漸消淡,舞台「粗口」成風,喜劇鬧劇充斥,在官能性、娛樂性掛帥的情況下,如何去增加香港劇場的多元化?如何去讓詩意性、文學性的戲劇繼續存活?甚至應該去探討消費性、市場化的戲劇製作,是否可以同樣保留戲劇的詩意性、文學性?
PAR / 第18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挑戰每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我和許博允的工作性質雖然大不相同,但在「伺候」藝術家這件事上,卻有許多交集。三十多年來,許先生憑著個人魅力與意志力,成功說服許多「大牌」藝術家來台,過程備極艱辛。而我有幸幫他們分擔許多「瑣事」,也算是為台灣的文化觀光盡一分心力。
PAR / 第190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奧立佛.薩克斯 閱讀大腦裡的音樂靈光
從科技、消費那一面來看音樂,很容易會輕忽音樂,因為太容易了,不拘時地,皆可信手拈來,揮之即去。但是如果像薩克斯這樣從大腦來看音樂,光是人類能欣賞音樂這件事已經是個奇蹟,充滿神秘,會讓人再度對音樂充滿敬畏,而這也是文明之初,人類看待音樂所懷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