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发现系列
您说是「印象派音乐」? ― 德布西的室内乐与管弦乐
装订: | 平装 |
---|---|
页数: | 208 |
ISBN: | 9789860158304 |
定价: | NT$380 |
内容简介
一般人对德布西的音乐,通常会以「印象派音乐」称之。
所谓的「印象派音乐」为何被称为印象派?到底是「印象」还是「意象」?
事实上,比起惯称的「印象派」,德布西的音乐所拥有的心灵留白空间,反而更接近不直接写生、靠记忆作画的象徵派画家……
不妨一起掀开德布西美好时代的帷幕,深入探索大师的创作心灵,从室内乐到管弦乐,一窥经典堂奥。
德布西(1862―1918)出生於法国繁荣富裕的「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不久之后,相继爆发的「普法战争」(1870―1871)与「公社事件」(1871年),却为他的童年蒙上阴影。烟消云散,法兰西在进入「第三共和」时期之后,很快地恢复国力,形成了「美好年代」的太平盛世(1881―1914),让德布西在优越的文艺环境中汲取养份,先是学习,然后创作,建立非凡的音乐事业,将法国乐坛导入一个黄金时期。然而「美好年代」只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它的最后数年又陷入德、法对立的不安状态,德布西终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烟硝味中,渡过他的最后四年。
在此政局变动频繁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也是艺术发展最繁盛,艺术流派变化最多的时代。
在这个「世纪末」,德布西的音乐创作,如何反映政治、社会背景?如何与文学、美术互动?
作者简介
陈汉金
音乐学者,曾获巴黎索尔邦大学(La Sorbonne)音乐学硕士、深入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目前任教於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私立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西方音乐史、音乐与美术,以及其他音乐学课程,经常撰写音乐文章与乐评,曾任2002年至2004年「台新艺术奖」评审委员,2004年「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类决审主席。主要著作有:《音乐独行侠―马水龙》(2001,时报);《发现贝多芬》(2003,时报);《白辽士―浮士德的天谴》(2003,麦田)。
目录
m序文 陈郁秀
m推荐序 杨忠衡
m前言 陈汉金
mChapter 1.「美好年代」的作曲家- 德布西的生平与视觉体验
巴黎西北郊与蔚蓝海岸的童年(1872年之前)
巴黎音乐学院与罗马大奖(1872 – 1887)
「波西米亚」时期(1887 – 1894)
成名与论争(1894 – 1902)
爱情与「落跑」(1902 – 1908)
晚年与战争(1909 – 1918)
mChapter 2. 崇「华」或反「华」?――德布西如何在「华格纳风潮」中崛起
华格纳与波特莱尔
「华格纳风潮」的酝酿与兴起
华格纳对法国乐团的影响
德布西早年的室内乐
德布西早期的管弦乐曲
mChapter 3. 什么是「阿拉贝斯克」?――德布西音乐中的线条之美
「世纪末」的「逃避现实」
「新艺术」与「阿拉贝斯克」
德布西与阿拉贝斯克
《牧神午后前奏曲》-「感应说」的高度体现
mChapter 4. 印象或意象?――德布西与惠斯勒
从画作到音乐
波特莱尔「感应说」的体现
「中间色调」的交响乐
交响乐的「三联画」
mChapter 5. 神秘的海 永恒的海――三首交响乐素描《海》
勃艮弟田野中的《海》
在情海的暴风眼中
「快乐的出航」与「人造的天堂」
德布西的「鸦片」
东方的天籁
倾听大海的奥秘
mChapter 6. 没有泥土味的民俗――管弦乐《意象》
《意象》-旷日持久的创作
艺术是最美丽的谎言
德布西与英国:第一乐章〈吉格舞曲〉
德布西与西班牙:第二乐章〈伊贝利亚〉
德布西与法国传统:第三乐章〈春天的轮舞曲〉
mChapter 7. 「优雅庆典」的尾声――最后三首奏鸣曲
法兰西音乐家德布西
世纪末的「优雅庆典」
《d小调第一号奏鸣曲,为大提琴与钢琴》
《F大调第二号奏鸣曲,为长笛、中提琴与竖琴》
《g小调第三号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