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A Bigger Picture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號人物 People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當代藝術共享學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30
- 以「共」為名 藝術未來走向何方? 藝術共享的左右光譜 不同出發點的實踐策略 / 文字 吳孟軒 / 32
- 看得見的空間 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台灣共享空間現況 / 文字 張慧慧 / 36
- 參與式策展與共創 觀眾成為藝術要角 歐陸跨國合作計畫Be SpectACTive! / 文字 吳孟軒 / 40
-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台灣的表演藝術相關平台 / 文字 陶維均 / 44
-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自許「亞洲共製中心」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文字 樊香君 / 48
- 資金與創意的匯集 成就的不只是藝術 國際共製的兩種模式 / 文字 耿一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 52
-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歐洲Modul Dance Festival / 文字 吳孟軒 / 56
-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 / 文字 王世偉 / 59
-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 文字 張慧慧 / 62
- 讓人生在年輪舞台上開展 黃翊工作室+《長路》 / 文字 張慧慧 / 64
- 從實驗開始 讓文化驅動未來 訪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 / 文字 張慧慧 / 68
即將上場 Preview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焦點專題(一) Focus
- 戲台上,映照世間萬象 臺灣戲曲藝術節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3
- 一曲褪下歷史迷霧 吟哦再現林家始末 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 施如芳、李小平再度攜手 / 文字 游富凱 / 84
-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一 上了台就忘了痛 演出全劇靈魂人物 「永遠的娘子」許秀年 / 文字 游富凱 / 88
-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二 與林獻堂連結 看過世界看到自己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 / 文字 游富凱 / 89
-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三 虛擬的辯士 從零起步點滴揣摩 一心戲劇團當家小生孫詩詠 / 文字 游富凱 / 90
- 蜀風雅韻 絕活再現 四川省川劇院《白蛇傳》、《川劇傳統經典折戲專場》 / 文字 游富凱 / 92
- 敢於懷疑,又敢於被懷疑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的創演歷程 / 文字 願良 / 94
- 雅正之樂 在台灣重逢 北之台雅樂會訪台 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 / 文字 李秋玫 / 96
演出評論 Review
新銳藝評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岡田利規《渴望—占有的肖像》巴黎演出 / 文字 詹育杰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 / 112
- 拒絕改變的社會 日本與泰國共通的絕望 訪《渴望—占有的肖像》導演岡田利規 / 文字 詹育杰 / 116
- 當代歌劇製作的新「光」景? 燈光藝術家艾里亞森與拉摩歌劇《伊波呂特與阿麗西》 / 文字 邱映潔 /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