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演員的庫藏記憶
- 講古—舞思舞想
- 一字一劇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號人物 People
- 美國舞蹈大師馬克.莫里斯 讓音樂「活生生」起舞 / 文字 白斐嵐 / 30
-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記馬克.莫里斯舞團「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 / 文字 白斐嵐 / 34
- 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 文字 李玉玲 / 36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難以定義的百變劇場咖——歐利維耶.畢 / 文字 羅仕龍 劇評人 / 42
- 當他是一位劇作家…… 以「詩」為中心 拼貼堆疊追尋戲劇本質 / 文字 羅仕龍 劇評人 / 46
- 當他是一位導演…… 融匯多元表演 打造虛實辯證 / 文字 羅仕龍 劇評人 / 48
- 當他是一位藝術總監…… 與更多人分享戲劇 呈現「當今世界的狀態」 / 文字 羅苑韶 / 52
- 當他是一位演員,化身為「小刀小姐」 扮裝變身為人性發聲 盡情歡暢為黑夜中的愛恨 / 文字 周伶芝 / 56
- 小酒館裡,萬種風情唱情歌──關於「卡巴萊」(Cabaret) / 文字 王寶祥 台灣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 / 60
即將上場 P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 2014表演藝術回顧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68
- 現象1:整合北中南三場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 扎根土地放眼國際 開啟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座標 / 文字 盧家珍 / 70
- 現象2: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中國市場興起機會多 供需現實各有考量 / 文字 林采韻 媒體工作者 / 72
- 現象3:「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中型演出長銷當道 製作導向凌駕導演品牌 / 文字 汪宜儒 藝文媒體工作者 / 74
- 現象4:國藝會藝評專案開跑,藝評遍地開花 網路平台多元紛陳 「深度」與「對話」仍待耕耘 / 文字 耿一偉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 76
- 現象5:改革樂器及編制,國樂團向「西」靠攏? 追求好聲音 不止「西化」更待「多元化」 / 文字 李秋玫 / 78
- 現象6:站上大舞台,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必要選擇但非終點 關鍵仍在創作需求 / 文字 鄒欣寧 / 80
- 現象7: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政治正確」剝奪想像 放下宣言開始提問 / 文字 郭亮廷 文字工作者 / 82
- 現象8: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製作期短磨合不足 聲音轉譯徒留表演鴻溝 / 文字 葉根泉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 84
- 現象9:台灣新編京劇,對岸戲迷驚豔 題材創新深入角色內在 貼近當代吸引年輕族群 / 文字 陳淑英 / 86
- 現象10:「台新藝術獎」新制,是新定位還是新局限? 打破疆界回應社會 各種論述權力競逐 / 文字 吳思鋒 / 88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文彬 肩負重責開疆拓土 帶領南台灣藝術啟航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0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黃翊 早慧才華熠熠生輝 穩健踏上國際舞台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2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黃宇琳 表演之路不設限 成就「名角」指日可待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4
演出評論 Review
新銳藝評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迎向網路時代 藝評人依然「專業」嗎? 記2014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第廿七屆大會(北京) / 文字 陳國慧 香港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經理 / 104
- 下一站,暫停!? 從十方樂集、TC音樂節劃下休止符談起 / 文字 李秋玫 / 106